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书法论文 >

数码艺术设计中书法美学的传承和重构

发布时间:2017-04-12 16:26

  本文关键词:数码艺术设计中书法美学的传承和重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信息时代的数码技术掀起了艺术领域的视觉风暴,它改变了人们的艺术欣赏方式和审美经验。在此背景下,数码艺术设计的文化生态和美学观照方式烙上了深深的时代印记。在数码艺术设计的理论建设中,如何构建既有时代特征又有文化底蕴,既有学科意识又具人文素养的专业体系,是我们必须要做的重要功课。传统的书法理论及其所蕴藏的深厚美学体系,成为能够运用到并丰富数码艺术理论和实践上的一个十分重要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关联选项。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数码艺术发展的强劲外表下,存在着设计文化趋同、文化生态失衡、审美内涵不足等问题。研究表明,在数码艺术设计中吸收和借鉴中国书法的形式美感,运用书法美学理论指导和阐释其设计实践,一方面是数码美学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关注现代艺术与传统文化交融的人文思考。中国书法的汉字结体、构造、空间关系、人文情感,无不给数码艺术设计创新以新的灵感;中国书法美学的真实性、丑异、情感体验等,又无不给数码艺术设计的重构提供重要的美学参照。在中国人的眼中,包括艺术在内的世间万事万物,都蕴含在这充满活力的无尽变化的线条中,可以说书法艺术的美学观念给数码艺术设计的理论构建提供了重要素养。此外,从“简约”、“中和”、“气韵”、“意境”四个典型书法美学特征中,探索数码艺术设计的传承和重构之路,丰富了数码艺术设计的词汇和表现语言。
【关键词】:数码艺术设计 书法美学 传承 重构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292.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4
  • 0.1 课题研究的背景8-10
  • 0.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0-12
  • 0.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12-13
  • 0.4 课题研究的方法13
  • 0.5 课题研究的基本框架13-14
  • 第1章 数码艺术设计的文化生态和美学观照14-20
  • 1.1 数码艺术设计的发展脉络14-15
  • 1.2 高科技背景下数码艺术设计的文化生态15-17
  • 1.3 数码艺术的美学观照方式17-18
  • 1.4 当前数码艺术文化美学存在的问题18-20
  • 1.4.1 设计文化的趋同与文化生态的失衡18-19
  • 1.4.2 美学内涵的贫瘠与不足19-20
  • 第2章 数码艺术设计中书法美学的传承20-36
  • 2.1 书法艺术与现代设计的文化关联性20-22
  • 2.2 从设计艺术的角度重新认知书法的美22-27
  • 2.2.1 汉字的美学价值为书法美学之基础22-23
  • 2.2.2 书法布局空间的美学特质23-24
  • 2.2.3 书法美学中的文化特质24-26
  • 2.2.4 书法艺术人文情怀的美学解读26-27
  • 2.3 数码艺术对书法艺术美的传承与借鉴27-36
  • 2.3.1 惜墨如金的简约之美28-30
  • 2.3.2 古道阳关的中和之美30-32
  • 2.3.3 音韵婉转的气韵之美32-33
  • 2.3.4 大漠孤烟的意境之美33-36
  • 第3章 数码艺术中书法美学的重构36-54
  • 3.1 传承与重构的理论逻辑36-37
  • 3.2 理念的重构37-45
  • 3.2.1 真实37-39
  • 3.2.2 丑39-42
  • 3.2.3 情感42-43
  • 3.2.4 体验43-45
  • 3.3 形式的重构45-49
  • 3.4 传播的重构49-54
  • 结语54-55
  • 参考文献55-57
  • 附录57-58
  • 致谢58-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黄鸣奋;嬉戏:数码时代的艺术走向[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2 傅守祥;;消费时代的文化生态失衡与审美维护[J];探索与争鸣;2012年04期

3 张捷;;探究水墨艺术意境之美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表达[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年09期

4 刘悦笛;;数码艺术的美学之思——艺术与新技术的融合及其未来新论[J];艺术评论;2012年08期

5 黄鸣奋;;嵌入美学与数码艺术[J];艺术百家;2013年04期

6 王健荣;;数码艺术的科学结构[J];艺海;2012年11期

7 王健荣;;新时期电脑图像设计的几个认知[J];艺海;2013年11期


  本文关键词:数码艺术设计中书法美学的传承和重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16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3016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f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