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创作中章今结合模式初探
本文关键词:草书创作中章今结合模式初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章草、今草有同有异,两者各具其美。在草书创作中,取章草求其古朴渊雅,取今草得其流美潇洒,兼而用之,互通有无,必能丰富和增强表现力,取得创作上的新突破。章草、今草融合创作是一种复合型、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这一创作模式既要掌握章草、今草各自的创作技法,还要关注两者之间的切换和联系。在取法上,除了学习章草、今草的典型作品外,要重视两者之间起台阶和桥梁作用---章草和今草产生、发展中的过渡期作品,以及历代融合章今创作的成功佳作。根据取法的不同,创作观念、审美倾向的差异,章草、今草参入份额的多少,章草、今草融合创作呈现为过渡型、章今型、今章型、章狂型、复合型等多种类型,其中复合型又有着拼盘式的复合型,融合行书、章草、小草及狂草等多种书体的复合型创作以及融合章草、今草的同时另外还掺入篆隶、魏碑等意味的多种形式。这些不同融合类型各自有着不同的难点,其共性难点是同时掌握笔连,笔意连,体意、体态连,墨色相连,节律相连等多种连贯手法,并能够综合自如地加以运用。章草、今草融合创作模式的实践与探索,拓展和丰寓了草书创作的空间,为当代草书创作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构想与式样。
【关键词】:章草 今草 融合 创作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292.1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6
- 引言6
- 一、章草、今草融合创作的意义6-8
- (一)、章草、今草各自的特点6-7
- (二)、单纯的章草或今草创作的局限性7
- (三)、章草、今草融合创作的长处7-8
- 二、章草、今草融合创作的取法8-11
- (一)、章草、今草的典型性作品8
- 1、章草典型性作品8
- 2、今草典型性作品8
- (二)、章草、今草融合型书作8-11
- 1、过渡期草书8-9
- 2、元明以后章草、今草融合创作的墨迹9-11
- 三、章草、今草融合创作的类型11-14
- (一)、过渡型11
- (二)、章今型11-12
- (三)、今章型12
- (四)、章狂型12-13
- (五)、复合型13-14
- 1、拼盘式的复合型13
- 2、融合行书、章草、小草及狂草等多种书体的复合型创作13
- 3、融合章草、今草及篆隶、魏碑的复合型创作13-14
- 四、章草、今草融合创作的难点14-16
- (一)、不同融合类型的难点14-15
- (二)、共性的主要难点15-16
- 结语16-17
- 注释17-18
- 参考文献18-19
- 谢辞1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海良;;谁在颠狂——浅说历代狂草书[J];书画艺术;2010年05期
2 张维森;;书法?法?——评聂成文草草作书[J];青少年书法;2003年14期
3 王继安;;《恪法师第一抄》草书辩析[J];艺术百家;2010年03期
4 张维森;书法?法?——评聂成文草草作书[J];青少年书法;2002年14期
5 姚庆良;杨豪良;;略论孙过庭与于佑任对草书符号系统的贡献[J];韶关学院学报;2009年07期
6 黄君;;今草法式——《十七帖》的草书特征[J];书法赏评;2010年04期
7 王迹;;草书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1期
8 田旭中 ,邓代昆;岂独丹青传不朽,长留清誉在人间——伍瘦梅先生和他的书法艺术[J];文史杂志;1989年04期
9 阮新梅,甘岚;王铎《草书五言诗卷》鉴赏[J];中州今古;1994年03期
10 张金栋,高朝英;谈黄慎的两件草书墨迹[J];文物春秋;199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宗济;;试论汉字草书笔法与普通话语调规则的相似性[A];中国声学学会2002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2 丁芒;;行草书幅的结构审美[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3 葛景春;;李白歌诗与盛唐草书[A];李白学刊(第一辑)——纪念李白逝世1225周年[C];1987年
4 崔普权;;刘艺 平静使人理智而高尚[A];百家谈养生[C];2009年
5 陈学斌;;清水见底,明镜照心[A];全国第七届民间收藏文化高层(湖北 荆州)论坛文集[C];2007年
6 安旗;;李白书法略论[A];李白学刊(第二辑)[C];1989年
7 包福康;;钱持云先生其人其画[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8 孙功发;;李白《临路歌》诗题辨析[A];中国李白研究(1992-1993年集)[C];1992年
9 由兴波;;论黄庭坚晚年词、诗、书创作的互补[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佟培基;;试论李白书风[A];中国李白研究(1995-1996年集)[C];199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琪森;千载祖帖 百代文宗[N];解放日报;2009年
2 ;《中国古代书法——草书》[N];中国集邮报;2011年
3 杭州市西湖区文化馆 厉剑飞;浅谈草书个人性情表达的基础[N];美术报;2009年
4 高鸿;草书是书法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吗?[N];美术报;2004年
5 中国软件评测中心 中国计算机报测试实验室 詹京海;金山笔圣[N];中国计算机报;2000年
6 牟国庆;书以载道 德以服人[N];烟台日报;2010年
7 陈继礼;《悟园草书毛泽东诗词集》序[N];人民政协报;2000年
8 北京师范大学 李洪智;谈谈“一笔书”[N];中国教育报;2003年
9 沈白;标准的意义[N];中国文物报;2010年
10 海国林;变中生奇的傅山草书[N];中国商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永忠;草书流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2 杨涛;东晋“新体”书法成因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3 黄一鸣;王铎书法的形式与空间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4 张恒奎;草书体的形成与演变[D];吉林大学;2008年
5 寻鹏;章草书形体演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彭砺志;尺牍书法:从形制到艺术[D];吉林大学;2006年
7 陈琪;敦煌遗书书法浅探[D];兰州大学;2007年
8 蔡显良;宋代论书诗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9 张俊松;书法碑帖图像去噪、轮廓拟合及纹理建模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谢建军;书法美学意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瑞雄;尹湾汉简草书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2 肖庆祥;草书字源考略[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3 黄修珠;论古代简牍书写方式与今草的形成[D];河南大学;2006年
4 孙超;张弼书法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5 吴旭春;中晚唐僧人草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寇学臣;从轴线演化看草书章法流变[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7 邓建民;王铎草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8 黄文霖;东西方抽象艺术的对话[D];天津美术学院;2007年
9 王弼钢;从楼兰文书看西晋民间草书的特点[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10 陈培站;观其法象[D];暨南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草书创作中章今结合模式初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87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308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