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书法论文 >

以“妙”论书思想历程探绎

发布时间:2021-03-20 12:25
  <正>一、"妙"字肇始析源清段玉裁《说文解字》(见图1)载:"(玅)急戾也。陆机赋。弦幺徽急。疑当作弦。从弦省。少声。于霄切。二部。按类篇曰。弥笑切。精微也。则为今之妙字。妙或作玅是也。"清《康熙字典》载:"《广韵》《集韵》《正韵》弥笑切, 

【文章来源】:书法赏评. 2019,(05)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以“妙”论书思想历程探绎


经韵楼藏版(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局部

苏轼,尺牍,故宫博物院,台北


苏轼作为宋四家之一的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将书法的技艺通于大道(见图4),提出“道与艺合”的主张,提出天资、学养之于书中“妙趣”的重要性。如:“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书黄子思诗集后》“予尝论书,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送参寥师》“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13]苏轼论书包含对人生的思考与自然的体悟,加之对淡泊简远的向往与自身学养、阅历的广博渊深,造就了他异于常人的艺术风格特征,也涵养发展了以“妙”论书思想。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讲求“以禅论书”,禅门重妙语,故黄庭坚论书自然与以“妙”论书关系密切,如:《书赠福州陈继月》“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人书细看,另入神,乃到妙处”,讲出书法入神之妙;又《跋为王圣子作序》告人学书之法云“王右军初学卫夫人小楷,不能造入妙,其后见李斯、曹喜篆,蔡邕隶、八分,于是楷法妙天下”,讲出悟通书法之妙;进而黄庭坚又提出“得妙于心”的论书主张,在《道臻师画墨竹序》中说:“夫吴生之超其师,得之于心也,故无不妙……故余谓臻欲得妙于笔,当得妙于心。臻问心之妙,而余不能言。”黄山谷以吴道玄得画于心入妙之例来告诫学书者“得妙于心”之于书法技法实践与书法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亦是以“妙”论书的又一发展趋向实例表现。四、迂回发展阶段

故宫博物院,台北,书法


以上之论将书法的奥妙与玄妙描绘的淋漓尽致,在以“妙”论书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李嗣真论书以“逸品”为倡,其《续画品录》评张僧繇“至于张公骨气奇伟,师模宏远,岂惟六法精备,实亦万类皆妙”。孙过庭论书继承了前人的言论,又基于其广泛临习与实践探索,如《书谱》(见图3)中的“思则老而逾妙,学乃少而可勉”“假令众妙攸归,务存骨气;骨既存矣,而遒润加之”[9]之句,他的以“妙”论书融合了他的理解与思考,较前人之论和而不同,创新推动了以“妙”论书的延伸与拓展。盛唐张怀瓘于书法理论上确立了“神”“妙”“能”三品论书的原则,于以“妙”论书论而言更是里程碑般的意义,使得以“妙”论书成为论书三大宗旨之一的正统之论,以“妙”论书客观意义上达到了其书学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巅峰。如《文字论》中“加之以玄妙,故有翰墨之道生焉”“书道亦大玄妙”来肯定书法的地位;《六体书论》中“书是妙迹,乃秘而不传”和《书议》中“玄猷冥运,妙用天资”来强调书道玄妙的特质;以及《文字论》中“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探文墨之妙有,索万物之元精”之类,皆表现了张氏对“玄妙”的推崇。其评书之论,更甚如此,《书断·神品》说史籀“令妙迹虽绝于世,考其遗法,隶若神明,故可特居神品”;评杜度“创其神妙,其惟杜公”;评张芝“精熟神妙,冠绝古今”;评蔡邕“体法百变,穷灵尽妙,独步古今。又创造飞白,妙有绝伦”;评卫瓘“采张芝法,取父书参之,遂至神妙”;《书断·妙品》说嵇康“妙于草制,观其体势,得之自然”;评张弘“其飞白绝妙当时”;评萧子云“妍妙至极,难与比肩”;以上皆是张氏以“妙”论书之例,由此也可知“妙品”之所指得心应手、出神入化之深境。[10]其又在《论用笔十法》中说“其于得妙,须在功深”;在《评书药石论》中说“为书之妙,不必凭文按本,专在应变无方”;张怀瓘书论的出现以及“神”“妙”“能”三品论书的形成,使得以“妙”论书更趋成熟和完备,同时反映出当时的书法与书法批评的繁盛。


本文编号:30909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30909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5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