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帖、临帖到创作—《李璧墓志》临创转换的实验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0 10:49
本文主要通过对《李璧墓志》的出土与著录情况、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书法风格特点、取法意义以及具体的点画用笔、结体形态、章法形式诸方面展开分析,再从临写与创作两个方面进行实验。在此过程中,临写实验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对原碑进行临写;创作实验则通过不同作品幅式的创作,对《李璧墓志》进行取法与变通,适度融合其他碑帖的合理因素,力求表现创作的多种可能性。本文对《李璧墓志》的笔法、结体、章法特征展开分析,包括对同时期其他碑版的图片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拟作实验,改变书写材料、工具和书写方式,进行不同效果和风格的魏碑体书法创作,创作实验中论证了文字内容、形式、材料、作品用途、书写状态等几个方面与创作的关系,形成了对待临写与创作以及临创转换的不同思路。
【文章来源】:南京艺术学院江苏省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接下来我们来看上下结构中部件的位置变化,这种变化被称之为挪移关系,也就是上下部件不
图 2-47”字、“理”字、“归”字(如图 2-48)等。此类字平和的气象,虽然看似与《李璧墓志》的整体风格尤其是与一些动态极强的字形成反差,更加烘托出
图 2-61 图 2-62 图 2-63如图中除了字的大小变化以外,更主要的表现在横向排列上的字形长扁变化上。第一组对比(如2-62)“西”字和“才”字两字的长扁对比非常大,将两字按比例单独裁剪下来,如图 2-63 可以,“才”字的长度是“西”字的一倍,由此可以看出《李璧墓志》中长扁变化之丰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李璧墓志探析[J]. 于芹. 中原文物. 2016(05)
[2]北魏《李璧墓志》研究二题[J]. 王梦笔. 中国书法. 2016(07)
[3]陈振濂创作思想档案·新碑学 “新碑学——魏碑艺术化运动”(上篇)——陈振濂问答录之一[J]. 陈振濂. 青少年书法. 2013(02)
[4]浅析北魏时期南北书风融合[J]. 李永辉.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5]历代书法风格转换与书法创新研究[J]. 马俊青.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6]论魏碑体[J]. 华人德. 中国书法. 2000 (06)
[7]赵之谦的艺术成就[J]. 钱君匋. 文物. 1978(09)
[8]魏碑书体源流浅探[J]. 傅期松. 书法研究. 1984 (03)
[9]北朝后期的书法复古现象[J]. 赖非. 书法研究. 1994 (01)
博士论文
[1]墓志书法研究[D]. 顾涛.中国美术学院 2008
硕士论文
[1]《李璧墓志》的形式美研究[D]. 高波.中国美术学院 2016
[2]笔法的“常”与“变”[D]. 陶贤果.暨南大学 2005
[3]北朝造像记书法研究[D]. 逢成华.苏州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292685
【文章来源】:南京艺术学院江苏省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接下来我们来看上下结构中部件的位置变化,这种变化被称之为挪移关系,也就是上下部件不
图 2-47”字、“理”字、“归”字(如图 2-48)等。此类字平和的气象,虽然看似与《李璧墓志》的整体风格尤其是与一些动态极强的字形成反差,更加烘托出
图 2-61 图 2-62 图 2-63如图中除了字的大小变化以外,更主要的表现在横向排列上的字形长扁变化上。第一组对比(如2-62)“西”字和“才”字两字的长扁对比非常大,将两字按比例单独裁剪下来,如图 2-63 可以,“才”字的长度是“西”字的一倍,由此可以看出《李璧墓志》中长扁变化之丰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李璧墓志探析[J]. 于芹. 中原文物. 2016(05)
[2]北魏《李璧墓志》研究二题[J]. 王梦笔. 中国书法. 2016(07)
[3]陈振濂创作思想档案·新碑学 “新碑学——魏碑艺术化运动”(上篇)——陈振濂问答录之一[J]. 陈振濂. 青少年书法. 2013(02)
[4]浅析北魏时期南北书风融合[J]. 李永辉.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5]历代书法风格转换与书法创新研究[J]. 马俊青.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6]论魏碑体[J]. 华人德. 中国书法. 2000 (06)
[7]赵之谦的艺术成就[J]. 钱君匋. 文物. 1978(09)
[8]魏碑书体源流浅探[J]. 傅期松. 书法研究. 1984 (03)
[9]北朝后期的书法复古现象[J]. 赖非. 书法研究. 1994 (01)
博士论文
[1]墓志书法研究[D]. 顾涛.中国美术学院 2008
硕士论文
[1]《李璧墓志》的形式美研究[D]. 高波.中国美术学院 2016
[2]笔法的“常”与“变”[D]. 陶贤果.暨南大学 2005
[3]北朝造像记书法研究[D]. 逢成华.苏州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2926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3292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