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隐士书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清初隐士书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清初,是朝代更迭,少数民族替代汉族统治神州大地的关键时期。从明朝遗留下来的忠君爱国知识分子,很重视士气和名节,他们或怀着孤臣孽子之心,勇敢的奋起抗争,反抗失败后则遗世清高隐居山林;或不与清统治者合作,怀揣着悲凉孤傲的心情,在文化活动中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形成了不同于历朝的隐士文化特征。本来,隐士们选择逃禅、归隐的生活方式,虽然达到了远离尘世和不仕新朝的目的,但并不能化解其家国之恨、民族之悲;畅游山水也未能完全排除心头里时常涌起的苦闷。于是,很多人寄情书画,在艺术创作中寄托强烈的爱国情怀。清初的隐士书家们生逢乱世,面对激烈、动荡不堪的社会变化,他们形影独吊,于愤世中张扬个性,在怀古里展示节操,以隐世或遁世的态度来抚慰精神的痛苦煎熬。“书为心画”,隐士书家的书法,充分表达了其内心的真情实感,反映了他们在朝代更迭之际复杂的心理状态和人生处世哲学。 受隐士文化的影响,清初隐士书家的书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清初隐士书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类型:一、以传承古代书法“大统”为目的的书法风尚;二、“尚狂尚丑”,延续晚明个性解放的书风;三、重振“篆隶雄风”。就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影响而言,后两种风格样式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历史价值较大。由于清初处于新的国家鼎革之际,隐士书法的变革,有着诸多不同的环境与条件,因而形成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作为清初隐士书法的典型,如下三个书家很有代表性:1、“隐”而不隐的傅山;2、“隐”中之隐的八大山人;3、不隐而“隐”的王铎。
【关键词】:清初 隐士书法 傅山 八大山人 王铎
【学位授予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292.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10
- 一 论题的提出及意义8-9
- 二 研究现状及本文的创新处9-10
- 第一章 隐士和隐士文化10-18
- 一 隐士及隐士文化概念的考察10-11
- 二 隐士文化历史渊源11-18
- (一) 孔子的道隐11-12
- (二) 庄子的心隐12-13
- (三) 东方朔的朝隐13
- (四) 魏晋的林泉之隐13-14
- (五) 终南捷径14-18
- 第二章 清初隐士文化与书法18-34
- 一 清初隐士文化的时代背景及其特征18-21
- (一) 避世隐居18-19
- (二) 清初隐士是入世的19-20
- (三) 清初隐士忠于故国、坚守民族气节、维护民族文化传统20-21
- 二 清初隐士书法及其特征21-34
- (一) 清初隐士书法简述21-23
- (二) 清初隐士书法的基本特征23-26
- (三) 清初隐士书法变革书风形成的原因26-34
- 1 抒情达兴-从书写目的看26-28
- 2 隐士人格精神与书法风格的变异28-29
- 3 道家哲学观与"逸"的追求29-34
- 第三章 清初隐士书法的典型书家34-50
- 一 "隐"之"不隐"—傅山其人其书34-41
- (一) 傅山的生平34-35
- (二) 傅山的书法艺术35-39
- 1 傅山的书学思想35-39
- 1.1 书如其人35-37
- 1.2 "四宁四毋"37-39
- (三) 傅山的书风特色39-41
- 1 刚健雄浑39-40
- 2 返朴归真40
- 3 性灵独抒40-41
- 4 自然天成41
- 二 "隐"中之"隐"—八大其人其书41-44
- (一) 八大的生平41-43
- (二) 八大山人的书法艺术43-44
- 三 "不隐"之"隐"—王铎其人其书44-50
- (一) 王铎生平45-46
- (二) 王铎的书法艺术46-50
- 1 王铎的美学思想46-47
- 2 王铎的书风特点47-50
- 第四章 清初隐士书法的历史价值50-54
- 一、 时代的审美特征50-51
- 二、浪漫的抒情状态51-52
- 三、清初隐士书法的历史价值52-54
- 参考文献54-56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56-57
- 附件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春光;宋德福;;古澹文雅流清韵 凝重瘦硬含神采——品薛镛书法艺术[J];民主与法制;2011年12期
2 ;点击书法·陈忠康[J];中国书画;2011年07期
3 ;朱子敬书法艺术[J];青苹果;2010年11期
4 ;张业建书法艺术[J];青苹果;2011年06期
5 孙国章;;返回古典 写出自己——浅议杨炳云书法艺术[J];当代小说(下);2011年08期
6 墨染;;文学与书法的成功熔铸——品味张克鹏的书法艺术[J];东方艺术;2011年10期
7 石星光;;首届中国敦煌国际书法艺术节述要[J];学问;2003年07期
8 ;刘云鹤书法艺术[J];青苹果;2010年10期
9 ;魏兵然作品[J];青少年书法;2011年14期
10 张永祺;;写字·书法·欣赏[J];庆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孙元利;;工业设计创新工业的动力——关于工业设计在我国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的思考[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2 王刚;;从装帧设计中人脑与电脑的关系——看在信息时代如何继承和发扬人类的优秀传统艺术[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3 胡冰新;刘景夏;王娜;张静;;“飞白”技巧在“电路基础”课堂教学中的运用[A];中国电子教育学会高教分会2011年论文集[C];2011年
4 陈琳;;水书之仿木刻版本[A];水家学研究(五)——水家族文明[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映梅;试论情感在书法艺术创作中的主导作用[N];美术报;2005年
2 韩山师范学院院长 薛军力;致力海峡两岸弘扬中华书法艺术[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3 段云行 刘智群;傅国钦书法艺术精品展开展[N];湖南日报;2008年
4 利铭;书法艺术当随时代 线条表现文学内涵[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5 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郑晓华;书法艺术的发展空间依然巨大[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6 欧阳中石;对书法艺术的理解[N];中华新闻报;2008年
7 记者 古春婷;学习书法艺术 传承民族瑰宝[N];珠海特区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甄学宝;要重视书法艺术的传承[N];中华新闻报;2009年
9 魏建玲 王晓声整理;“质为书法艺术之大功”[N];各界导报;2009年
10 记者 付占营;市文联和书法界举行纪念郑大光诞辰110周年暨书法艺术研讨会[N];赤峰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涛;东晋“新体”书法成因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2 辛勋;论朝鲜后半期书法艺术的发展[D];复旦大学;2009年
3 杜浩;同构与冲突[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4 李伟华;中国书法艺术对明式家具的影响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5 顿子斌;文人画的书法化倾向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6 杨疾超;古代书法批评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陈琪;敦煌遗书书法浅探[D];兰州大学;2007年
8 李彤;论非艺术因素与书法艺术的发展[D];南京艺术学院;2005年
9 赵伟平;身心与书法审美关系之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10 吴鹏;晚明士人生活中的书法世界[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在玉;汉字笔画“钩”的文字学意义及其美学特征[D];青岛大学;2010年
2 耿灿;孙过庭书法情性观的美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3 杨蓓;平面构成中书法艺术的应用及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徐娟;刘自椟书学精神及其现代意义[D];西安工业大学;2010年
5 王成聚;论梁启超的书学思想及实践[D];暨南大学;2011年
6 牛胜江;狷草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慧;倪元璐书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桑秀娟;清初隐士书法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邹华;颜真卿及其书法艺术对书法教学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崔永升;永tF刻帖与题跋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清初隐士书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39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403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