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草书审美特征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汉代草书审美特征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汉代草书上承篆草、草隶,下启今草,是汉字书体史上重要的转折点。研究这一种独特书体,既能窥探文字演变的过程,又能启发这种书体在当代发展的时代意义。 本文先介绍了汉代草书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整个的文化背景。并且将草书产生的各种说法做了简要的总结和梳理。一般人认为草书是由楷书发展而来,而草书规范的确立在汉代初期已经形成。本文首先说明篆书向草书演化的轨迹,对不同的演化方法做了归纳和总结。笔画形态的变化是隶变的主要特征,大篆和小篆属于表形文字,造字是依靠图形的方式来进行,也就是所谓的象形,指事,会意这类对造字形式的分类。如“省简连”在简化过程中的具体运用。笔画形态的变化是隶变的主要特征,大篆和小篆属于表形文字,造字是依靠图形的方式来进行,也就是所谓的象形,指事,会意这类对造字形式的分类。接着,着重分析了汉代草书的典型笔画所反映出来的独特的审美。而后以具体的实例展示了汉代草书在魏晋时期的发展。笔画形态的变化是隶变的主要特征,大篆和小篆属于表形文字,造字是依靠图形的方式来进行,也就是所谓的象形,指事,会意这类对造字形式的分类。笔画形态的变化是隶变的主要特征,大篆和小篆属于表形文字,造字是依靠图形的方式来进行,也就是所谓的象形,指事,会意这类对造字形式的分类。可以说,行草书在魏晋时期的成熟与繁荣,并且掀起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书法创作的高潮,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汉代草书作为“根基”的。但是由于章草在结字上的程式化,使他很快就被新的书体所取代,并且在魏晋后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都没有出现过。元明时期是汉代草书的又一辉煌阶段,元代人对章草的学习基本是以皇象写的《急就章》这类法度严谨的作品作为范本的,我认为《急就章》是“楷化”的汉代草书。所以与汉草相比它的法度近于刻板的严谨。多体书卷是流行于元代的一种书法样式。 “多体书卷”的形式流行于元代,文人士子们热衷于多种书体的学习,所以“多体千字文”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元代的部分画家也有多人用章草题跋的,元代以前基由于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的书法创作,所以这类题跋作品往往自由散淡,不像“章草范式”那样刻板,反而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性。除了对古体章草的延续之外,更将章草这一书体的独特意味融入其它书体之中。如宋克的行草书中就常常出现章草的笔画。自沈曾植之后不乏章草大家,各自从不同的视角对章草有了不同的理解和表现。从前几年举办的《全国第二届草书展》来看,章草在当今的书法创作中比较弱,此次展览共收到作品16000多件,评选出入展作品436件,章草的入展件数屈指可数,为什么当代的章草创作群体如此薄弱呢?当代的书法创作更加强调作品的图示作用其实,简牍草书对今天的草书创作同样有他的价值。他与魏晋以后的行草书相比区别很明显:用笔很单强调虚实对比,行草书比较侧重用笔的酣畅和整体视觉效果的强烈突出,狂草更适合当代的审美表达。小草的圆美流畅,婉转自在也很适合当代人的审美。中国书法所能表现的各种美感在汉代的简牍中都能够找到原型,有的章草是与篆书的的结合,有的章草隶意明显,,有的章草早已经具备了今草的流畅的笔意。 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人学科的分类也越来越细,画画的不写字,甚至写草书的不写隶书楷书……写楷书的不写行书草书……,结果我们的所学越来越支离,各种学习之间也合不起来。中国书法所能表现的各种美感在汉代的简牍中都能够找到原型,有的章草是与篆书的的结合,有的章草隶意明显,有的章草早已经具备了今草的流畅的笔意。
【关键词】:汉代草书 草法 魏晋 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292.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引言9-10
- 第1章 汉草产生的历史背景10-16
- 1.1 汉代草书产生的社会环境10-11
- 1.2 与篆书比较探求汉草书的字法渊源11-13
- 1.3 汉草书与其他书体之间的关系13-16
- 第2章 汉代草书的审美特征16-20
- 2.1 不同载体的独特审美16-17
- 2.2 特定点画形态的审美意义17-18
- 2.3 章 草与其他书体互溶的可能性与局限性18-20
- 第3章 汉代草书对后世草书的影响20-25
- 3.1 魏晋行草是汉代草书法的传承与发挥20-21
- 3.2 章草书体在元明两代的发展21-22
- 3.3 近现代章草名家的实践成果22-25
- 第4章 研究章草对当代书法创作的意义25-27
- 4.1 当代创作群体对章草的实践与缺憾25
- 4.2 章草书未来发展的时代机遇25-27
- 参考文献27-28
- 致谢2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谷国伟;;至诚若溪——周祥林访谈[J];青少年书法;2011年10期
2 何应辉;;杨光文书法创作四人谈[J];书法之友;2001年12期
3 樊利杰;;当代草圣——林散之[J];青少年书法;2006年07期
4 劳光平;;性格与书法创作[J];中国书画;2005年09期
5 张其凤;;书法当师造化——我的高音书法系列探索臆说[J];书画艺术;2009年04期
6 刘正成;石开;肖文飞;;刘正成:我崇尚有行为意识的书法[J];东方艺术;2007年12期
7 张同标;;文人与文人书法(连载三)[J];青少年书法;2008年02期
8 张同标;;文人与文人书法(连载四)[J];青少年书法;2008年06期
9 蔡显良;;宋代书法中的形、神、逸[J];中国书画;2008年06期
10 施金山;;谈谈书法创作[J];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刊;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宗济;;试论汉字草书笔法与普通话语调规则的相似性[A];中国声学学会2002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2 丁芒;;行草书幅的结构审美[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3 葛景春;;李白歌诗与盛唐草书[A];李白学刊(第一辑)——纪念李白逝世1225周年[C];1987年
4 由兴波;;论黄庭坚晚年词、诗、书创作的互补[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陈学斌;;清水见底,明镜照心[A];全国第七届民间收藏文化高层(湖北 荆州)论坛文集[C];2007年
6 安旗;;李白书法略论[A];李白学刊(第二辑)[C];1989年
7 包福康;;钱持云先生其人其画[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8 陈维彪;;吴昌硕对石鼓文的理解与创新[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9 孙功发;;李白《临路歌》诗题辨析[A];中国李白研究(1992-1993年集)[C];1992年
10 佟培基;;试论李白书风[A];中国李白研究(1995-1996年集)[C];199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宗盛;现代草书书法创作的基本特点[N];开封日报;2008年
2 唐云;对书法创作三个现象的思考[N];美术报;2005年
3 ;追古出新纵横捭阖 挥毫万倾妙书春秋[N];西安日报;2007年
4 丁申阳;意超于形 神贵于法[N];美术报;2005年
5 菡萏;浙江省书法创作作品观摩展在杭州富阳举行[N];中国文化报;2007年
6 袁明云;笔墨精到意境“美”[N];江淮时报;2006年
7 杭州市西湖区文化馆 厉剑飞;浅谈草书个人性情表达的基础[N];美术报;2009年
8 李海峰 李晓雯;脱俗出新 独帜书林[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9 高鸿;草书是书法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吗?[N];美术报;2004年
10 本刊记者 余宁;率性人生此中醉[N];中国艺术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永忠;草书流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2 汪世基;当代台湾书法创作之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3 徐颂华;中国书画艺术电子化创作的初步算法性探索[D];浙江大学;2007年
4 赵伟平;身心与书法审美关系之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5 黄一鸣;王铎书法的形式与空间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6 由兴波;诗法与书法[D];复旦大学;2006年
7 张恒奎;草书体的形成与演变[D];吉林大学;2008年
8 彭砺志;尺牍书法:从形制到艺术[D];吉林大学;2006年
9 陈志平;黄庭坚书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10 陈琪;敦煌遗书书法浅探[D];兰州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朝新;斗方书法创作谈[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2 刘玉坤;阴阳互补与书法创作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肖庆祥;草书字源考略[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4 胡瑞雄;尹湾汉简草书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5 王业;中国古代“集大成”书法创作论[D];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
6 吴旭春;中晚唐僧人草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孙超;张弼书法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8 易源;潇潇风雨入秋多,吐出胸中墨几何—蒲华书法空间构成分析和创作风格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白锐;惟有东坡居士好,姓名高挂在黄州——苏轼谪居黄州时期的生存样态及其文学、书法创作[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庞亚青;唐代书法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汉代草书审美特征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59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415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