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书法论文 >

尚逸—宋代书法的重要审美趋向

发布时间:2017-06-06 05:01

  本文关键词:尚逸—宋代书法的重要审美趋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董其昌在书论中总结前人书法时说:“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自此,后人亦多持此论。本文根据对宋代书坛领导地位的苏黄米三家的书学观念的分析,并结合庄子美学思想对三家书学观念的影响,总结发现宋代重要的书法审美趋向——尚逸。 本文主要对宋代苏、黄、米三家的书学观念入手,并结合他们的创作实践主张,他们对晋唐书法的解读,他们的诗文绘画主张,以及他们的哲学信仰,总结归纳他们的书学观念的核心审美特征,三家均符合庄子美学精神。而庄子的精神就是超脱沉浊的“逸”的精神(叶朗语)。和苏黄米三家相比,由于蔡襄对后代的影响较小,且没有太大的创新,因此本文不涉及讨论。 三家对于整个宋代有着深远的影响,自三家之后,无有成就的书法家出现,甚至金朝都盛行三家书风。此外,在绘画上,其审美情趣与书法相同,崇尚“逸”的精神,整个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推崇“逸”的热潮。三家的“尚逸”的审美趋向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成熟并发展起来。 三家对于宋代书坛的领导地位奠定了宋代书法“尚逸”审美趋向。 本文分五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逸”的提出,总结前人及今人对于“尚意”的理解,“逸”的概念的缘起,及与庄子美学的联系。第二、三、四部分,分析三家的书学观念和创作实践。第五部分,三家对整个宋代书法的影响。
【关键词】:苏轼 黄庭坚 米芾 书学观念 尚逸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J292.25
【目录】:
  • 内容提要3-4
  • Abstract4-7
  • 引言7-8
  • 第一章 关于宋人“尚意”问题8-11
  • 第二章 逸格—文人书画的审美追求11-17
  • 2.1 庄子与“逸”11-13
  • 2.2 逸的含义和来源13-17
  • 第三章 苏轼的书学观——萧散简远17-25
  • 3.1 苏轼对书画艺术的解读17-21
  • 3.2 苏轼的创作实践21-23
  • 3.3 素面朝天的自由-----苏轼的艺术观小结23-25
  • 第四章 黄庭坚的书学观—超轶绝尘25-34
  • 4.1 黄庭坚对书画艺术的解读25-31
  • 4.2 黄庭坚的创作实践31-33
  • 4.3 “超轶绝尘”—庄子的艺术审美观33-34
  • 第五章 米芾的书学观—平淡天真34-44
  • 5.1 米芾对书画艺术的解读34-39
  • 5.2 米芾的创作实践39-42
  • 5.3 “平淡天真”—庄子的艺术审美观42-44
  • 第六章 三家对整个宋代的影响44-45
  • 结论45-46
  • 注释46-49
  • 参考文献49-50
  • 致谢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林;;小说二题[J];短篇小说(原创版);2009年10期

2 孔凡礼;;作诗从这里借鉴——读黄庭坚《题子瞻枯木》初稿和定稿[J];文史知识;2010年03期

3 翟杰;;《论语》“切切PrPr、怡怡如也”片段赏析[J];新语文学习(小学高年级版);2010年11期

4 李哲理;豪壮清雄──从苏轼、黄庭坚的作品看豪放词的出现与发展[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5 韩经太;;苏、黄诗比较论[J];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05期

6 青丝;;恬淡的智慧[J];意林;2007年16期

7 赵继颖;李殿文;;苏轼与黄庭坚诗歌创作的差异[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03期

8 由兴波;对苏轼黄庭坚书法艺术观的比较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5年01期

9 郑永晓;;论黄庭坚学陶诗[J];文学遗产;2006年04期

10 闫琛;;笑对挫折[J];文苑;2009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崇琛;;密卅的文化氛围与苏轼知密卅时期思想与创作的转变[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2 庆振轩;;实用人材是至公——黄庭坚的秘书生涯及其用人方略[A];中国当代秘书群星文选[C];1999年

3 方健;;苏轼在徐州[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七辑)——中国古都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暨中华古都徐州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由兴波;;论黄庭坚晚年词、诗、书创作的互补[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徐冰云;徐进;;黄庭坚与华林书院[A];中国书院论坛[3][C];2002年

6 万斌生;;苏轼在王安石变法运动中的阶段性表现[A];江西省抚州市社科联论文集(2002-2003)政治类[C];2003年

7 水赉佑;;备尽众体,一代师表[A];蔡襄及其家世——纪念蔡襄诞辰975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4年

8 廖美玉;;东京与两川——王安石、黄庭坚学杜的两种视角[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9 孙维城;;论张先对苏轼词学思想的影响[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10 邓魁英;;辛稼轩的俳谐词[A];首届辛弃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德义;苏轼与黄庭坚的书法艺术[N];文艺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赵川东;到黄庭坚故里看什么?[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3 任翌 孙虹;山谷词评价的几个问题[N];光明日报;2006年

4 方斌;黄庭坚书法的昭示[N];中国文化报;2005年

5 沈厚捚;质疑苏轼《渡海帖》[N];中国文物报;2001年

6 通讯员 梁红 记者 王绍雄;黄庭坚文物有望得到保护[N];光明日报;2004年

7 胡锦武;黄庭坚手书石刻得到保护[N];中国矿业报;2005年

8 本报通讯员 胡遵武 姜月平 本报记者 王绍雄;救救黄庭坚文物[N];光明日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黄加佳 实习生 孙荣凯;天价《砥柱铭》疑声再起[N];北京日报;2010年

10 高鸿;《砥柱铭》真伪考略[N];中国文物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志平;黄庭坚书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2 由兴波;诗法与书法[D];复旦大学;2006年

3 胡建君;元yP文人圈与文人画的发展[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4 傅新营;宋代格韵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5 徐建平;黄庭坚散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李放;苏轼书法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7 许外芳;论苏轼的艺术哲学[D];复旦大学;2003年

8 伍晓蔓;江西宗派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9 韩文奇;张耒及其诗歌创作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寿勤泽;北宋蜀学与文人画意识的兴起[D];浙江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雪;苏轼、黄庭坚题跋文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2 赵春玲;论山谷词的雅俗两极[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晓亮;北宋书法韵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王鲜平;黄庭坚诗歌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5 彭敏;论苏轼绝句[D];新疆师范大学;2005年

6 卓瑞娟;二苏唱和诗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7 李锋;黄庭坚词的意境和艳俗词“类曲”倾向[D];南昌大学;2007年

8 廖伟;苏轼题画诗考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瑜;苏轼的经济思想[D];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10 孙烨;李之仪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尚逸—宋代书法的重要审美趋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54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4254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8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