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书法论文 >

论新媒介传播对传统书法审美观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9-03 23:04

  本文关键词:论新媒介传播对传统书法审美观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新媒介 传统书法 审美观


【摘要】:以电脑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传播,把书法艺术带入新的生态环境之中。这使书法艺术发展空间扩大的同时审美深度降低,传统审美观产生不良变异,从而不利于书法艺术的健康发展。在新媒介传播下,树立新的“经典意识”是书法艺术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新媒介传播下的书法艺术生态环境。在新技术环境中,数字复制技术使书法作品能够逼真、大量、永久的复制传承,电脑软件成为书法艺术创作的辅助工具,网络多媒体使书法艺术进入信息时代,促进了大众与精英的互动,各地域、各流派书法信息传播,以及书法教育的发展;在大众文化环境中,书法艺术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更加贴近生活,更加丰富,更加民主化、多元化,这对于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另一方面,带来审美平面化、庸俗化的消极影响,书法艺术的人文精神和内涵缺失;在现代文化环境中,传统的理性、典范与持久遭遇挑战,取而代之的是追求感性、个性、短暂、变化、新奇等;在全球化文化环境中,书法艺术与西方艺术的“同质化”与“差异化”并存,书法艺术和中国文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书法艺术可以突破本土文化的局限性,吸收新鲜的西方审美异质元素,同时开发我们自身的地域性和差异性,使书法艺术更广泛地走向世界。另一方面,文化竞争成为21世纪国际竞争中的“软实力”,帝国主义国家一直试图用“文化征服”取代过去的军事侵略,而我们却没有足够的忧患意识,崇洋媚外,丢失传统,面临着“同质化”和被征服的威胁。 二、新媒介传播下传统书法审美观的变异。1、审美方式由“品味”到“浏览”,对经典由敬畏、尊重转为漠视;2、书法艺术抒情达性的本质功能沦为“冲击视觉”,新媒介改变了人类对生活的体验和认识,改变了人的情感意识,人们的审美心理由“达其情性”转为寻求刺激;3、中国传统“崇尚自然、追求和谐”的审美精神转为喜爱人工制作、我行我素的低级趣味,因为新媒介改变了人与自然、社会的联系,西方美学对中国人的群体价值观及“和”文化造成冲击;4、书法艺术的人格化精神缺失,忽视人品与书品相统一的艺术追求。 三、新媒介传播下书法艺术可持续发展之路探析。上述不良变异将不利于书法艺术的健康发展,探寻书法艺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新时代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对此本文认为,应树立新的经典意识,这是当今时代的亟需以及广大学书者和媒体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并提出以下三点方法建议:一是要坚持书法艺术的人文精神,让技术适应人文发展;二是对经典的认识要有全面的视角,要利用新媒介的优势去发掘、推出那些暂时不为人知的古代优秀作品,使传统资源更丰富、更宽泛;三是应充分利用新媒介传播的优势吸收西方文化和现代文化中进步的部分,在有着扎实传统功夫和修养的基础上应大胆的、辩证接受西方优秀艺术思想,把传统与之相融合,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全世界、本民族的经典书法作品。
【关键词】:新媒介 传统书法 审美观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292.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4
  • 一、新媒介传播下的书法艺术生态环境14-26
  • (一) 新技术环境14-18
  • (二) 大众文化环境18-21
  • (三) 现代文化环境21-23
  • (四) 全球化文化环境23-26
  • 二、新媒介传播下传统书法审美观的变异26-40
  • (一) 审美方式和态度的变异26-29
  • 1、由“品味”到“浏览”26-27
  • 2、由“膜拜”到“漠视”27-29
  • (二) 审美价值取向的变异29-40
  • 1、由“达其情性”到“冲击视觉”29-32
  • 2、由“崇尚自然,追求和谐”到“人工制作,我行我素”32-36
  • 3、由“人格化”到“画皮”36-40
  • 三、新媒介传播下书法艺术可持续发展之路探析40-44
  • (一) 树立经典意识是当今时代的亟需40-41
  • (二) 树立经典意识是广大学书者及媒体社会责任感的体现41-42
  • (三) 树立经典意识的几点方法建议42-44
  • 结语44-46
  • 参考文献46-48
  • 后记48-4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49-50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宝砚;作为媒介现象的汉字书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2 焦小玲;对外书法教学课程教学研究[D];暨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878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7878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1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