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书法论文 >

《浅析中国篆刻的艺术表现》

发布时间:2017-09-03 23:19

  本文关键词:《浅析中国篆刻的艺术表现》


  更多相关文章: 篆刻 图形结构 设计


【摘要】:篆刻与中国的书法、绘画一样,是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独特的中国艺术形式之一。同时中国篆刻与中国书画、绘画、诗歌这几门艺术形式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自古都会把“诗书画印”这四字连在一起,不仅是这几种文化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同时也蕴含了内在精神文化联系。华视觉盛宴是丰富多彩的,从远古的浅褐色龟甲兽骨的甲骨文,暗绿色青铜器的金文,土黄竹简的木牍文,青黑色碑碣墓志铭文。正是一件件书画名迹上印满了一方方各有千秋、方圆各异的朱红印迹,从而给这些书画作品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篆刻艺术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之一,在我国发展自起源至今经过了十余个朝代,已经有二千多年悠久历史。我们在分析篆刻艺术特点的时候,主要是以时代来划分。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涌现出两个空前繁荣,高度发展的历史时期。首先出现的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秦汉、魏晋六朝篆刻用料多种多样,主要为金银、玉石、兽牙、木、瓷、牛角、象牙等。所以也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到了唐代,篆刻慢慢走向衰弱。秦始皇统一了书写文字,把比较繁琐的篆书改为了书写更快捷的楷书书写,并因为当时社会地位的悬殊,官用印和私用印的两种风格已经完全异同,篆刻艺术开始走下坡路。一直到元末时期,篆刻衰弱的形势才出现了转机,画家王冕偶然的机会察觉到花乳石的质地偏软,便于镌刻,于是尝试把这种石料加工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明清时代,篆刻发展到它的第二个高峰,中国时期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百家争艳,流派纷呈。大家文彭、何震对这一时期流派篆刻艺术的开创起了重大的作用。一段时期内篆刻艺术流派纷纷呈现,出现了丁敬、邓石如、黄牧甫、赵之谦、吴让之等篆刻艺术家,仿佛一夜间篆刻艺术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的景象。直至近现代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逐渐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历史。 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篆刻构图与绘画一样,讲究疏密对比。而刀法在篆刻中的作用和地位相当于线描在国画中的用笔,他们都强调线条的力度,讲究在用线的时候挺拔,流畅,一气呵成,都讲究古法用法。现代篆刻艺术发展至今,其本身就是集书法,绘画,雕刻,文学于一体的艺术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性和收藏价值。 二零零八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的会标就是一方奇特的中国印,体育图标设计定名为“篆书之美”,图标设计的总体思路来源于中国书法中的大篆,用象形文字的意趣来表现现代运动的动势。图标以篆字笔画为基本形式,融合了中国古代甲骨文、金文等文字的象形意趣和现代图形的简化特征,图标易识别、易记忆,即使不识别汉字的外国人,也能从汉字的造型中了解其中的含义。从而使奥运会体育图标显示出了鲜明的运动特征、优雅的运动美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达到了“形”与“意”的和谐与统一,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设计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篆刻 图形结构 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J292.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4
  • 1.1 引言10
  • 1.2 课题的研究意义10-11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11
  • 1.4 和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包括发展水平和存在的问题11-13
  • 1.5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3-14
  • 第2章 篆刻艺术的形式美构成因素14-27
  • 2.1 导言14
  • 2.2 篆刻的材料14-16
  • 2.2.1 魏晋六朝时期的材料14
  • 2.2.2 四大印石14-15
  • 2.2.3 昌化石15
  • 2.2.4 巴林石15
  • 2.2.5 青田石15-16
  • 2.2.6 寿山石16
  • 2.3 篆刻的刀法与国画线描的关系16-21
  • 2.3.1 篆刻的二种刀法16-18
  • 2.3.2 国画线描的种类18
  • 2.3.3 刀法与线描的异同18-19
  • 2.3.4 篆刻的边款美与国画题款的关系19-21
  • 2.4 中国画构图原理与篆刻构图原理的关系21-27
  • 2.4.1 篆刻构图的方式23-25
  • 2.4.2 国画中的诗书画印之间的关系25-27
  • 第3章 篆刻的风格流派美27-33
  • 3.1 春秋战国玺印27
  • 3.2 秦汉印章制印登峰造极的时期27-29
  • 3.3 魏晋南北朝急就章的风格29
  • 3.4 隋唐宋印章29-30
  • 3.5 花押印30-31
  • 3.6 浙派皖派西泠八家31-33
  • 第4章 当代篆刻艺术的发展33-44
  • 4.1 当代篆刻艺术材料与艺术语言上的变化33-36
  • 4.2 篆刻原理在设计领域中的运用36-44
  • 致谢44-45
  • 参考文献45-4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日超;;大雅篆章[J];走向世界;2009年34期

2 马欣;;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中国篆刻艺术欣赏[J];语文世界(初中版);2006年03期

3 吕云所;丁伯奎;;论李骆公篆刻艺术的独创性[J];北方美术;1998年01期

4 纪伟基;取精用宏 铁笔纷披——浅谈篆刻艺术的出新[J];书画艺术;2000年05期

5 许桂良;试论现代篆刻的艺术语言——篆刻美学论稿之一[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4期

6 丛文俊;;刘忷中的书法篆刻艺术[J];中国书画;2007年04期

7 克石;;“金石永寿”——中国寿山石篆刻艺术展奥运期间在国家大剧院展出[J];中华文化画报;2008年10期

8 郑利权;;传统的融通与现代的兼取——谈陈峰的书画篆刻[J];中国书画;2011年05期

9 李果;;任心自运——朱培尔书法篆刻创作集评[J];书法赏评;2007年03期

10 顾建全;篆刻絮语[J];青少年书法;2005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周岩;;骆风同志 我们永远怀念您[A];铁流 18——纪念抗美援朝60周年、纪念袁国平烈士、纪念老会长张斱秀将军逝世一周年、战斗生涯 峥嵘岁月、追思 缅怀 学习[C];2011年

2 蓝青;;秦士蔚先生甲骨文印章的艺术特征[A];台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发掘社会教育资源 拓展社区教育阵地 扩大青少年教育覆盖面[A];全国基层关工委工作工作会议材料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元朗;别样的一种享受和学习[N];中国文物报;2010年

2 ;李岚清谈篆刻[N];中华读书报;2011年

3 ;来楚生篆刻艺术[N];美术报;2000年

4 秦周;豪放之歌 静雅之韵[N];新乡日报;2006年

5 天津 张宏书;邓散木的篆刻艺术[N];中国文物报;2002年

6 记者 季佳莹;引导企业搭建平台 支持参与文化建设[N];哈尔滨日报;2009年

7 孙旭光;游心印外石言志 创新服务永无涯[N];中国文化报;2010年

8 范迪安;李岚清的篆刻书法艺术[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9 本报记者 李百灵;游心印外 悟道其中[N];中国文化报;2011年

10 邸永君;篆刻艺术漫谈(下)[N];学习时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徐海;赵之谦篆刻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2 赵宏;试论清代篆刻艺术的发展与繁盛[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3 方小壮;“浙派”宗师——丁敬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4 金钟淳;中国印章的特征和艺术性[D];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

5 野田悟;吾衍与其《学古编》之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晨;《浅析中国篆刻的艺术表现》[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申铉京;明清中国篆刻对韩国篆刻的影响[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3 王月洋;篆刻艺术与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布局之关联探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4 李云并;易大厂篆刻艺术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5 罗舒宁;论闻一多篆刻艺术[D];湖北美术学院;2010年

6 夏雷;篆刻与绘画形式美的互通[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7 邓欢华;汪新士篆刻艺术成就[D];湖北美术学院;2010年

8 刘丹;关于文彭篆刻艺术形成原因的思考[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9 王建磊;巴社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10 王海勇;胆敢独造:齐白石的篆刻理念与实践[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7879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7879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3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