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书法论文 >

申纬书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6 19:28

  本文关键词:申纬书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申纬 书法 研究


【摘要】:1.东方传统艺术——书法与诗、画有着有机的关系,发展到今日依然如此。在这三方面都有特长的人物通常称之为“三绝”,对此也给以很高评价。这样的“三绝”在中国很难寻到,在韩国也同样如此。活动于朝鲜后期的姜世晃(1713-1796)、申纬(1769-1847)、金正喜(1786-1854)等可称之为“三绝”,他们都是在诗、书、画三方面有着特长的人物。 2.申纬活动的朝鲜后期是开化期的前阶段,是连接传统思想与外来思想的特殊历史阶段,是有着重要意义的时代。当时,中国清朝文化已经确定了自己的位置,同时许多艺术理论也取得了相应的发展。申纬14岁时拜姜世晃为师,在那段时期传授到成为“三绝”的基础素养,这对于申纬的艺术生涯有着重要意义。 3.申纬在韩国国内与姜世晃、金正喜关系密切。在燕行时为了能使申纬见到翁方纲,金正喜特意为他写了推荐书。通过燕行,与清朝人士进行了交流,并且通过这样的交流在思想上得到很大变化。燕行时相识的翁方纲对申纬的“由苏入社”思想有着重要影响,对申纬的艺术观也有着很大影响。申纬与翁方纲之子翁树昆关系也很密切。 4.申纬的书法理论源于“由苏入社”思想,深受苏东坡的影响。申纬注重了神韵,因而排除了俗气,追求着思想与哲学中包含的内在美,这一点与中国宋代的尚意思想一脉相同,在他的与书法相关的100多首诗中都得到体现。申纬以王羲之为根本,涉猎苏东坡、米芾、董其昌等,在个性创作上得到成功。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J292
【目录】:
  • 序言7-8
  • 第一章.申纬的生平及时代背景8-13
  • 1.时代背景8-10
  • 2.生平10-13
  • 第二章.交游关系13-22
  • 1.姜世晃与申纬13-15
  • 2.金正喜与申纬15-19
  • 3.翁方纲与申纬19-21
  • 4.翁树昆与申纬21-22
  • 第三章.申纬的书法22-32
  • 1.申纬书法的渊源22-24
  • 2.申纬的书法观24-27
  • 3.对申纬书法作品的分析27-31
  • 4.在韩国书法史中的位置31-32
  • 第四章.结论32-34
  • 图片34-65
  • 参考图书65-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东方艺术·书法》2009年总目录[J];东方艺术;2009年24期

2 ;征稿[J];书法赏评;2009年01期

3 郭文志;郭世娴;;略谈尹湾汉墓简牍的研究[J];作家;2009年12期

4 晏晓斐;;“渊源与流变——二王与帖系书法研究展”全国系列巡展活动在苏州首展[J];东方艺术;2007年20期

5 周利锋;;吴荣光与刘墉书法交游考[J];书法赏评;2011年02期

6 李逸峰;;简帛研究,为书法留出位置——《简帛书法研究》述评[J];东方艺术;2009年12期

7 吴晓明;;关于书法史研究中文献使用的相关问题(续)[J];书法赏评;2010年02期

8 中田勇次郎;蔡毅;;中国书法在日本(下)[J];文史知识;1996年11期

9 子月儿;;萍踪浪迹 中得心源——侧写陈建欣书法[J];中外文化交流;2008年06期

10 老乐;;克寒的热情和他的明清格调[J];中国铁路文艺;2009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建文;;关于苏东坡与高俅——无意于考据的考据[A];水浒争鸣[第六辑]——2000年水浒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张建年;张朝树;;“做人”与“作文”相长[A];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苏东坡食疗方[A];第25届全国中医儿科学术研讨会暨中医药高等教育儿科教学研究会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8年

4 范正青;;茶是生命的甘霖[A];茶与健康生活主题征文选[C];2004年

5 郑林森;;苏东坡与九龙文化[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6 武守志;;苏东坡与晚明个性解放思潮[A];《国学论衡》第一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1998年

7 杨爱国;;黄易对金石学的贡献[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刘平超;;做个快乐的老师——教师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福建卷)[C];2010年

9 杝,

本文编号:8650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8650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7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