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师院《河洛古代石刻艺术馆》及其馆藏墓志书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洛阳师院《河洛古代石刻艺术馆》及其馆藏墓志书法研究
【摘要】:中国古代石刻文字一经出现,即被古代中国人作为记录历史、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渐次通过它来抒发和宣扬着自己的思想、理念、信仰和情感。而历代碑刻更是包罗万象,浩如烟海,为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文字学、宗教史和书法史等研究提供了原始的文字与图像记录。不同于一般文字的文史资料,通过碑记及其拓本,不仅能够阅读碑文,同时还可以看到书家的笔迹、文字的格式、碑额、碑侧的形制与纹饰等等。唐代碑刻作为唐代历史的载体之一,不仅史料丰富,可以用来佐证古史,更以文、书俱佳,装饰华丽而弥显珍贵。 墓志是我国古代石刻一种特殊随葬品的通称。这种刻写的特殊随葬品始于汉末,盛于魏晋、南朝及唐宋等,一直至今使用材料有瓦砖石瓷等,其内容主要记载墓主的姓名、籍贯、事迹、仕宦、婚姻、亲友、丧葬等。因而一直吸引着各个专业的研究者。目前在学术界形成三个研究热点:其一是以之来证史,即以之来研究古代的社会文化,墓志是最直观的材料,对婚丧、官宦、宗族及许多社会现象均有反映;其二是发掘其文学价值,即唐代墓志铭具有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具有墓志文体所特有的文学价值;其三是墓志本身的书法价值,即墓志不同时期书风的演变和源流。由此对墓志铭的研究不但属于历史学、社会学,也属于古典文学,更属于书法篆刻学。 作为河洛文化的核心地区,洛阳自古以来就是人杰地灵、人文荟萃的地方。在宋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它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里埋葬了无数帝王将相、高门显贵。20世纪以来,由于工程建设、考古发掘等工作的开展,大量埋藏在洛阳地下的墓志重见天日。这些墓志提供了大量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史料,也使墓志资料成为史学家研究的新热点。 洛阳师范学院的《河洛古代石刻艺术馆》自2007年成立以来,充分利用地理和专业研究团队优势,广集洛阳各地新出土墓志348方,500余件,其中有277方唐、五代志。本文拟对《河洛古代石刻艺术馆》的唐代墓志书法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实物的严谨考察,及相关墓主身份、撰文者、书丹者等资料的收集,以不同书体为大分类,再以每个书体中不同书法风格特点为小分类,进行归类分析,以求充分、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和挖掘《河洛古代石刻艺术馆》馆藏唐代墓志的书法价值。 论文共分为三个大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概述洛阳师范学院图书馆《河洛古代石刻艺术馆》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其馆藏墓志的总体情况及其书法风貌。此部分通过对河洛文化影响、地理区域优势、校领导的支持等三方面的分析阐述,得出河洛古代石刻艺术馆继千唐志斋后形成的必然性。第二部分即第二章,以《河洛石刻艺术馆》馆藏唐代墓志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墓志楷书中受初唐欧、虞、褚,盛唐颜真卿书风影响的墓志风格特点及其形成因素;比较研究目前发现最早的(750年书)颜真卿书丹的墓志铭文《唐故赵郡君太原王氏墓志铭并序》与《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文》(752年书);阐述魏碑体在《河洛古代石刻艺术馆》馆藏唐代墓志书法中的延续性;论述墓志隶书中北朝隶书风格和汉隶风格对《河洛石刻艺术馆》馆藏唐代墓志书法的影响;分析墓志行书受“二王”书风影响的《河洛石刻艺术馆》馆藏唐代墓志书法风格。第三部分即第三章,主要论述河洛地区地域书风受河洛文化影响后产生的融合与发展。
【关键词】:河洛石刻艺术馆 唐代 墓志 书法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292.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目录8-10
- 引言10-12
- 第一章 《河洛古代石刻艺术馆》馆藏墓志书法概览12-16
- 第一节 《河洛古代石刻艺术馆》的起源12-14
- 一、 天时:十三朝都城浑然天成的中心地位13-14
- 二、 地利:邙山天然墓地14
- 三、 人和:深厚的文化圈保护了重要历史文物14
- 第二节 《河洛古代石刻艺术馆》的发展和馆藏墓志现况14-16
- 一、 《河洛古代石刻艺术馆》自 2000 年发展至今14-15
- 二、 馆藏墓志总体风貌15-16
- 第二章 《河洛古代石刻艺术馆》馆藏墓志中唐代书法的传承与影响16-32
- 第一节 唐代墓志楷书对当时“大书家”的传承16
- 第二节 墓志书法楷体受欧、虞、颜、褚影响的特点16-19
- 一、 四大书家楷书的风格16-17
- 二、 四大书家风靡河洛的因素17-19
- 第三节 受四大书家影响的墓志及其书法分析19-25
- 一、 受欧体影响19-21
- 二、 受褚体影响21-23
- 三、 受颜体影响23-24
- 四、 受虞体影响24-25
- 第四节 受魏碑影响的墓志及其书法分析25-27
- 一、 “魏碑体”及其成因25
- 二、 “魏碑体”的延续性25-26
- 三、 《河洛古代石刻艺术馆》馆藏唐代墓志中有“魏碑体”传承的书法分析26-27
- 第五节 《河洛古代石刻艺术馆》馆藏唐代墓志受隶书影响的墓志书法分析27-29
- 一、 隶书风格及其来源27
- 二、 《河洛古代石刻艺术馆》馆藏唐代墓志受北朝隶书风格影响的墓志及其书法分析27-28
- 三、 馆藏唐代墓志受汉隶书风格影响的墓志及其书法分析28-29
- 第六节 馆藏墓志书法受晋代行书影响所产生的变化29-32
- 一、 晋代行书对河洛地区书法风格的影响因素30
- 二、 馆藏墓志中的晋代行书墓志行书风貌30-32
- 第三章 在河洛文明影响下墓志的融合与发展32-40
- 第一节 在河洛文明影响下墓志融合发展的文化融合基础32-33
- 第二节 墓志的融合与发展33-40
- 结语40-42
- 参考文献42-43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向红;;命意宏博 气贯一篇——论司马相如辞赋的气势[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陆军;;古代羌藏盟誓习俗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3 陈磊;;李商隐诗文宗韩说辨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4 张金铣,赵建玲;唐末清口之战及其历史地位[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5 吴海涛;北宋时期汴河的历史作用及其治理[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6 徐乐军;;论《香奁集》之于唐末诗坛的意义[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项晓静;;刘仁轨研究三题[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李德新;;唐代火灾及防治措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陈立柱;;刘知几史学变革观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李晖;“爱民如子,尤恤茕独”——唐贤官才子灩信陵史实钩沉[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顺新;;影子官寺:长安兴唐寺与唐玄宗开元官寺制度中的都城与地方[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陈建农;;六朝诗学中的人生体验与人格理想[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宋坤;;新出唐冀州留后官李方简墓志考释[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4 彭琼英;;唐代都市娱乐文化与都市文体的发展[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福革;;草原文化思维方式初探[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6 吴海波;;清代私盐立法问题探析[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五辑)[C];2010年
7 赵连赏;;明代蓟州镇总兵官服等级考识——以戚继光为例[A];明史研究论丛(第九辑)[C];2011年
8 邬国义;;关于墨海书馆一首诗的诠释[A];近代中国(第十六辑)[C];2006年
9 王贞平;;唐高祖、太宗两朝外交思想初探——以“德”与“义”为中心[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10 杨森;杨诚;;敦煌文献所见于阗玉石之东输[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方广岭;清代直隶方志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6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苗霖霖;北魏后宫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刘晓林;唐律“七杀”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彭伟;明前韦应物接受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叶娟;现代婚礼服装饰的民族性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金鑫;王充《论衡》与东汉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博;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崔懿晟;清代理藩院及其立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詹伟明;唐代胡僧形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宋海燕;薛道衡诗文笺注与考论[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冷淑敏;再论王绩的慕陶情结[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冬冬;崔府君故事流变论考[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袁庚申;宋代福建刻书与文学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171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917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