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无量书学与诗学的意向同构
本文关键词:谢无量书学与诗学的意向同构
【摘要】:谢无量是近现代著名的学者、诗人和书法家。他的诗与书在精神层面形成了意向同构的特征。这种意向同构表现在谢无量对魏晋风骨的追求、求实而不泥古的治学态度和轩昂之极归于平淡的风格特征。
【作者单位】: 商丘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关键词】: 谢无量 诗学 书学 同构
【分类号】:J292.1
【正文快照】: 谢无量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革命,以入世的精神体现了一位爱国学者的英雄本色;后绝意仕途,专心教育学术,著述等身,诗文与书法只是余事。谢无量生前不以书法家自居,然而身后使享大名者,却是书法。谢无量的诗大多散失①,多存于其手稿和书法作品中,故其诗和其书一样未能受到专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荣明 ,何兴明;书法艺术的一代宗师[J];文教资料;2001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林;;论谢无量书风的形成及其审美取向[J];东方艺术;2013年2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小文;谢无量先生的书法艺术[J];文史杂志;1992年04期
2 李林;;谢无量书法散论[J];青少年书法;2009年12期
3 潜斋;;关于《关于谢无量书法的通信》[J];山西文学;2005年07期
4 李廷华;;谢无量书法简论[J];中国书画;2003年11期
5 田正前;;笔挟元气,,绝去旁依——谢无量与刘孟伉书法选[J];东方艺术;2007年24期
6 潭上月;;名家作品赏析——谢无量《尽放青山入座来》[J];美术教育研究;2010年05期
7 王金荣;;读解谢无量行书对联[J];书画艺术;1999年05期
8 沈鹏;;碑趣[J];青少年书法;2009年12期
9 陈雪湄;漫谈谢无量的书法及其他[J];文史杂志;1986年01期
10 丁剑林;;碑帖结合的典范——谢无量书法[J];青少年书法;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学u&;弓晓峰;;中国书学与禅学刍议[A];2005年世界语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卜灵;;毛泽东同志书法抉微[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8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4年
3 祝帅;;“中国书法史”研究的历史生成——以王岑伯、沙孟海、孙以悌、胡小石、祝嘉为中心[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王学海;;张宗祥论书的美学思想及对中国书法的审美评价[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汉碑书学文化及碑版文字内容略考[N];济宁日报;2009年
2 记者 李宏伟 通讯员 张忠民;山西师大设立“若景书学成果奖”[N];山西日报;2009年
3 张志和;书学又见奇葩[N];中国文化报;2009年
4 萧娴;书学离不开文学[N];中国文化报;2008年
5 郗吉堂;钩沉传统,创建现代书学美学[N];中国艺术报;2005年
6 记者 黄晶;书学泰斗祝嘉110幅遗墨海口展出[N];海南日报;2009年
7 宇泽;挥毫一似舞春风[N];中国文物报;2002年
8 张志和;书学昌隆的唐代书法(一)[N];中国文物报;2001年
9 杨平位 北京;曾国藩书学初探[N];中国艺术报;2005年
10 孔鹤;学书法是临碑好还是临帖好[N];中国老年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龙春;张怀t厥檠е骺悸踇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2 贺小敏;南宋诗学与书画艺术的融合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3 金丹;包世臣书学的重新审视[D];南京艺术学院;2005年
4 贺文荣;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的结构与形态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周勋君;清代书法批评中对形质的描述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6 李慧斌;宋代制度层面的书法史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何平华;八大画风与楚骚精神及其他[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陈志平;黄庭坚书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9 方波;宋元明时期的“崇王(羲之)”观念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10 李正庚;先秦至唐书法教育制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文;宋代书学著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扬;论金代书学[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3 白福春;王澍书学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4 殷全增;魏晋时期卫氏家族书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5 陈继海;陶澍书学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6 徐娟;刘自椟书学精神及其现代意义[D];西安工业大学;2010年
7 姜勇;中国书学的“象”论体系[D];吉林大学;2004年
8 成联方;沈曾植书学方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9 包文运;包世臣书学思想及其书法教育理念探微[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姚宇亮;从朱熹书学看宋代儒学复兴对书法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9599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959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