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峰并峙,两种景观
本文关键词:双峰并峙,,两种景观
更多相关文章: 包世臣 康有为 《艺舟双楫》 《广艺舟双楫》 碑学 帖学
【摘要】: 包世臣和康有为是清代著名的书学理论家。包世臣一生经历乾、嘉、道、咸四朝,王朝衰变中的思想文化,在包世臣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作为一个书学家,在这种境况下,他对书学会有怎样的思考?康有为生逢晚清更为动荡的年代,西方列强入侵使得内忧外患更趋严重,在外来各种思想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传统儒家文化受到质疑或动摇的情况下,文学家康有为,对传统书学家会有怎样的思考?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它在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和社会一起起伏变化,故而它也显现了不同的时代特色。在满清那社会和政治极其动荡的年代,在外来思想文化大量介入的岁月里,书法会出现什么样的时代特色?书法作为一种文化,在中西文化的交锋中,进退何如?作为一种艺术,它除了遵循自身发展规律之外,它会遇到什么样的可能性? 包世臣、康有为二人都有着强烈的政治意识和经世思想,他们在当时就曾引起时人的注意,褒贬不一莫衷一是。包、康二人是他们各自时代中的典型代表,本文以他们作为个案,研究清代中晚期的书学思想,探讨碑学书法价值和意义,寻找这一时期书学思想的嬗变。 他们的书学思想基本上属于碑学范畴,他们虽然鼓吹碑学,在帖学兴盛千年的历史面前,对于帖学的见解究竟会有何等差异?关于碑学,他们的见解有何异同?包、康二人的书学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艺舟双楫》和《广艺舟双楫》中。本文首先要做的是,把他们两人还原到各自的时代中,探寻他们的书学思想渊源,从宏观和历史的角度考察他们的书学思想,描绘出一个相对客观的框架背景。然后把《艺舟双楫》、《广艺舟双楫》放在一起,‘量其长短',比较得失。其次要做的是,探讨在前后相距近百年的历史嬗变中,两者有着什么样的前后关系——继承?创新?抑或兼而有之? 再次,通过对两书的比较研究,来考察它们各自在清代书学史上的地位,探寻清代书学思想的流变,进而综合探讨碑学思想在书学史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包世臣 康有为 《艺舟双楫》 《广艺舟双楫》 碑学 帖学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249;J292.1
【目录】:
- 内容提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1
- (1)选题目的8
- (2)现有的研究状况;立论的方法和意义8-11
- 第一章 包世臣、康有为书学思想探源11-38
- 第一节 包世臣、康有为生平与学术概论11-22
- 一、包世臣生平与学术概论11-17
- (1)社会背景概述11-12
- (2)包世臣生平履历12-15
- A、成年以前的家世12-13
- B、科举与游幕生涯13-15
- (3)包世臣学术思想概论15-17
- 二、康有为生平与学术概论17-22
- (1)社会背景概述17-18
- (2)康有为生平履历18-21
- A、成年以前的家世18
- B、科举与游学18-21
- (3)康有为学术思想概论21-22
- 第二节 包世臣书学思想探源22-34
- 一、《艺舟双辑》成书前的清代书学22-33
- (1)帖学书法23-25
- A、董书风靡天下23
- B、子昂代起23-25
- (2)金石学和碑学书法萌芽25-28
- A、金石学25-26
- B、碑学书法的萌芽26-28
- (3)早期探索者28-30
- (4)成功的先驱者30-33
- A、布衣邓石如30-31
- B、风流太守伊秉绶31-33
- 二、阮元书学思想33-34
- 第三节 康有为书学思想探源34-38
- 第二章 《艺舟双楫》、《广艺舟双楫》抉微比较研究38-63
- 第一节 述学38-40
- 第二节 名碑、名帖、名家40-53
- 第三节 品评53-58
- (一)包之品评53-56
- (二)康之品评56-58
- 第四节 比较其它58-60
- 第五节 语言、结构比较60-63
- 第三章 《艺舟双楫》、《广艺舟双楫》的书学史意义63-68
- 参考书目68-69
- 后记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昊;;康有为 一位天文迷[J];东方养生;2011年09期
2 ;海上寄余生 康有为隐居上海的日子[J];长三角;2010年09期
3 秦琴;宋芳斌;;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学术渊源初探[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1年03期
4 顾承卫;;如此圣人——“南海圣人”康有为鲜为人知的一面[J];文史月刊;2011年07期
5 杨文明;;康有为家的“雷雨”故事[J];幸福(悦读);2011年08期
6 刘亦苏;;康有为的环球流亡传奇[J];东方养生;2011年09期
7 ;康有为反对焚烧鸦片烟[J];文史博览;2011年08期
8 史鸿轩;;康有为,出国旅行一夜暴富[J];文史博览;2011年09期
9 戚小亮;;斯文在天地 孤愤寄山林——康有为《赠宋伯鲁五言联》考释[J];美术观察;2011年09期
10 张凯;;论包世臣《艺舟双楫》书学思想的核心——尊碑[J];书法赏评;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志钧;;论康有为和保皇会[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C];1981年
2 赵立人;;戊戌变法时期兴中会和维新派的合作与分歧——兼论康有为早期之反清活动[A];近代中国(第十六辑)[C];2006年
3 刘巍;;康有为、章太炎与晚清经今古文之争(导言)[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5年卷[C];2005年
4 肖承罡;;万木草堂的道德教育模式及其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吉扬;;“戊戌后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国际学术研讨会简介[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6 于民雄;;康有为的“大同”理想[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7 陈子波;;论林旭烈士诗[A];福建省诗词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暨福建诗词(第十七集)[C];2007年
8 周术槐;;戊戌时期康有为的思想特征:政治上的激进与文化上的保守[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9 张锡勤;;论康有为对儒学的改造[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刘巍;;《教学通义》与康有为的早期经学路向及其转向——兼及康氏与廖平的学术纠葛[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4年卷[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燕春;让人过目难忘的康有为书法[N];中国文化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黄加佳;康有为流亡[N];北京日报;2010年
3 盖文;康有为生财也有道[N];长春日报;2005年
4 珞 珈;康有为:欲救危难中人[N];中华新闻报;2003年
5 丁国强;康有为的孤独与坚持[N];中国教育报;2008年
6 陈明远 (北京);康有为的经济生活[N];南方周末;2004年
7 叶世昌;康有为念股经[N];证券时报;2000年
8 李廷华;清代书法变异的学术背景(下)[N];美术报;2005年
9 总策划 杨兴锋 李钟声 撰文 特约专家 张磊 本报记者 丁冠景 实习生 黎恩 通讯员 任智斌;康有为:变法薪火传后人[N];南方日报;2004年
10 晓李;青岛纪念康有为逝世80周年[N];中国文化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新宇;清代碑学批评[D];吉林大学;2007年
2 金丹;包世臣书学的重新审视[D];南京艺术学院;2005年
3 金元卿;黄宾虹思想及其绘画美学演进之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秦素菡;美国华侨社会与保皇派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5 张朝松;儒学早期近代转型的一个侧面[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6 赵庆伟;清代孟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7 张丽清;难舍的道德帷幕:近代国人人权观念考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8 李玉琳;维新派法律思想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9 姜昱子;中国近代权利义务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10 毛文凤;近代儒家终极关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单昆军;民国时期对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的批评[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朱玉萍;康有为女子教育思想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3 林云;康有为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余英;试论康有为的外交思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梁景松;康有为与福泽谕吉的启蒙思想比较[D];延边大学;2003年
6 赵运华;论康有为大同理想中的社会和谐思想[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代娜;康有为美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 金瑞;论康有为的公民自治思想[D];吉林大学;2007年
9 李进忠;解读《大同书》中的人本主义意蕴[D];西北大学;2009年
10 刘树生;康有为与谭嗣同仁学思想比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813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981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