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书法论文 >

从出土楼兰简纸看其地域书风

发布时间:2017-10-07 03:15

  本文关键词:从出土楼兰简纸看其地域书风


  更多相关文章: 楼兰 简纸 地域 书风


【摘要】:魏晋时期的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上承汉末隶书的成熟阶段,进一步达到顶峰;下启由隶书蜕变而产生出的草、行、楷这些今书系统。二十世纪初,西域楼兰地区出土的大量简纸墨迹实物资料,非常真实地展现出了魏晋时期楼兰地区独特的地域书风,楼兰简纸的书写载体处于由简牍向纸质过渡时期,弥补了书法史上魏晋时期墨迹资料的不足,从而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对于出土楼兰简纸的研究,一般都是作为文史、文献而存在的,较多涉及的只是其政治、经济、军事这些方面,真正从出土楼兰简纸来探讨其地域书风的很少,研究相对欠缺,以致不能从整体来把握楼兰地域书风的特征。 本文以一个多世纪以来出土的楼兰简纸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其所具备的地域书风特征及其成因。全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楼兰书法概述,主要从楼兰的历史概况、楼兰简纸的出土情况、楼兰简纸的分类以及出土的意义这几方面进行阐述。第二部分为楼兰书风特征,从用笔、结字、章法等这些方面,先分述进而从整体概括楼兰地区的书风特征。第三部分为分析楼兰地域书风的成因。主要从书法本体因素、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这三个大方面进行分析论证。第四部分为楼兰地域书风与其它地域书风之间的比较,分析其中的异同点,进而凸显出楼兰地域书风的自身特点。第五部分为探究楼兰书法所具的价值和影响。 最后得出结论:二十世纪以来楼兰地区出土的简纸,,代表着其自身所具备的地域书风,其中表现出的随意性、粗犷简约、率真自然这些特征,与楼兰简纸书法中的本体因素、楼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是分不开的,正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楼兰地域书风特征鲜明而又无法复制。楼兰简纸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
【关键词】:楼兰 简纸 地域 书风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292.1;J292.2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目录7-9
  • 引言9-13
  • (一) 选题价值和意义9
  • (二)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9-11
  • (三)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11-13
  • 一、 楼兰简纸书法概述13-21
  • (一) 楼兰概况13-15
  • (二) 楼兰简纸的发掘情况15-16
  • (三) 楼兰简纸书法的分类16-18
  • (四) 楼兰简纸的出土意义18-21
  • 二、 楼兰地域书风特征21-29
  • (一) 随意性21-23
  • (二) 粗犷简约23-26
  • (三) 率真自然26-29
  • 三、 楼兰地域书风的成因29-41
  • (一) 书法本体因素29-33
  • (二) 自然环境因素33-35
  • (三) 人文环境因素35-41
  • 四、 楼兰地域书风与其它地域书风相比较41-49
  • (一) 与敦煌地域书风比较41-43
  • (二) 与吐鲁番地域书风比较43-46
  • (三) 与中原地域书风比较46-49
  • 五、 楼兰简纸书法的价值和影响49-51
  • 结语51-53
  • 参考文献53-55
  • 后记55-5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奖目录56-57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洪强;;“东吴弄珠客”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2 王光照;隋大业世东都洛阳国家图书整理检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3 潘江艳;;南北朝文学相互影响探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 张兴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粮食的水运与仓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8期

5 苏海洋;雍际春;晏波;尤晓妮;;甘肃历史地震与气象异常相关性研究之一——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5期

6 庄华峰;北朝时代鲜卑妇女的精神风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7 金仁义,张静;东晋皇室婚姻初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徐彬;论唐代法律史的编纂成就[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丁志军;;《樊南文集补编》所收《修华岳庙记》应为北魏文[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姜宁;;北朝《左传》学宗尚与服、杜之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姚宏杰;;北魏皇宗学与四门小学略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姚宏杰;;金代“六学”考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尹钧科;;永定河流域的古都城、古城堡文化[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永定河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4 付开镜;;毒药与魏晋南北朝政治斗争和矛盾处理的关系(摘要)[A];毒理学史研究文集(第七集)[C];2007年

5 赵振华;徐有钦;;隋左武卫将军周法尚墓志研究[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6 叶贵良;;《俄藏敦煌文献》道经残卷考述[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7 高文德;;蒙古族汗的产生和汗权的形成[A];中国蒙古史学会论文选集(1981)[C];1981年

8 王娜;杨小平;;《三国志校笺》脞录[A];2012西南地区语言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英卫峰;唐代帝陵陪葬墓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苗霖霖;北魏后宫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王飞;3-6世纪中国北方地区的疫病与社会[D];吉林大学;2011年

9 刘晓林;唐律“七杀”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吴为民;汉语性别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海燕;薛道衡诗文笺注与考论[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嘉敏;七月十五节俗与民间传承[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美迪;庾信后期心态与诗赋创作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侯晓珊;南朝诗歌中的民俗文化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鲍顾瑜;日本遣明使与中日观音信仰[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6 闫英华;山东盗文化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坤;北朝书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纪东佐;魏晋南北朝泰山羊氏儒释道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晶云;《女聊斋志异》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夏仕勇;刘宋音乐文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865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9865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a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