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思想评论论文 >

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运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1 03:04
  思想政治课的生活化教学是近年来的热点问题,人们开始了对生活化教学的更多关注,根据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含义及意义,寻找生活化教学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也成了思想政治工作者们的探究的重点内容。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如何落实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思想政治课堂不再束之高阁,而是回归生活是对一线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生活化教学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要求,也是政治这门课程本身的需求,更应该是高中学生学好政治课程的需要,不能让政治课的学习脱离生活仅仅服务于高考或者学业水平测试,要使得政治的学习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使得政治的生活化教学成为正常教学的一部分。“生活化”教学就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找出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的联系,寻找两者的最佳结合点,使课堂教学能够与学生的生活建立起联系,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所学的内容,当然同时也不能超越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内容运用到生活中去,甚至可以在运用的过程中进行创新,这就实现了我们所说的生活化教学,达到我们所期待的目标。笔者从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陶行知、杜威的生活教育思想,介绍生活化教学的相关概念,剖析思想政治...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1. 选题的背景
        2. 选题的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1. 国外研究综述
        2. 国内研究综述
    (三) 研究方法与思路
        1. 研究方法
        2. 研究思路
    (四) 创新与不足
        1. 创新之处
        2. 不足之处
一、生活化教学的概念释义及对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 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1. 生活化教学的含义
        2. 生活化教学的特征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1. 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是克服传统教学弊端的内在要求
        2. 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3. 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课前准备策略
    (一) 教学理念生活化
        1. 树立“以生为本”的师生观
        2. 树立注重交流的教学观
        3. 树立立足生活的知识观
    (二) 教学目标生活化
        1. 面对生活设置知识与技能目标,解决生活问题
        2. 根据过程与方法目标选择教学实例
        3. 融入生活、重在践行,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课中展开策略
    (一) 教学内容生活化
        1.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2. 教学内容的选择结合教师的生活实际
        3.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引导学生更加关注生活本身
    (二) 教学过程生活化
        1. 导入环节生活化
        2. 讲授环节生活化
    (三) 教学手段生活化
        1. 情境教学法
        2. 案例教学法
        3. 探究式教学法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课后评价巩固策略
    (一) 生活化作业,学以致用
        1. 作业布置,解决生活问题
        2. 设计实践活动,促进知识内化
    (二) 增加生活化在评价中的分量
        1. 评价内容结合学生实际
        2. 将生活化教学评价纳入评价标准
        3. 文理科均可采取生活化教学评价
        4. 评价手段多样,使生活化评价灵活好实施
五、注意事项
    (一) 处理好两种关系
        1. 处理好教学目标与教学手段的关系
        2. 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二) 辨析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认识误区
        1. 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并不意味着放弃课堂“灌输”
        2. 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要把握好度的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0757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30757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c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