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赞化育:生态语境下的《中庸》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1 11:40
《中庸》思想建立在"天人合一"的观念之上,具有明确的生态向度。它的生态思想主要包括:"天命之谓性"的生态本体论。《中庸》确立了人与自然统一的本体论基础。人被置于自然的流行之中,服从自然的规律,又主动参赞天地的化育。"中"、"仁"、"诚"、"鬼神"的生态范畴论。这些范畴围绕着天人关系而展开,并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庸》内在的生态精神。"尽性"、"明诚"、"慎独"的生态功夫论。在《中庸》那里,人的生态责任通过这些具体的实践得到落实,体现了人对宇宙的生态关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生态境界论。《中庸》的最高境界是"至诚",主要表现为道德主体将实现自己的本性和让他人与天地万物实现各自的本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把自己提升到与天地同德同行的地步。
【文章来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40(02)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天命之谓性”:人与自然统一的本体论基础
(一) “天命之谓性”:人与自然同一的本体原则
(二) 天人之间的感应与交流在《中庸》中, 个体的实现有赖于与天道的感应与交流, 并始终在不断的努力中提升、转化自我, 以上契于天道。人性就是天道的实现, “我们不仅束缚在大地上, 而且也同天连为一体”。[2]这充分展现了基于自然界的发育流行和人的生命存在之间内在的目的性关联。
二、“中”“仁”“诚”“鬼神”的生态范畴论
(一) “中”在《中庸》看来, “中”是“天下之大本”。“大本”也就是根本法则, 即天道之本然。“中”的思想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时中”, 二是“中和”。先言前者。时中意味着一种时间性的展开, 以及在此展开中伴随的平衡感。但是需要注意, 这里的时间与我们平常所使用的物理时间有较大差异。现代的时间观念通常指线性地匀速流逝的抽象时间, 而儒家时间的主要含义则是天道运行所表现出来的节奏、节律、顺序。因而这里所讲的“时”包含了两层意蕴: (1) 宇宙中的自然时序。 (2) 人在自然实践中的节奏与规律。《中庸》写道:
(二) “仁”《中庸》的“仁”来自于孔子。《中庸》做出这样的定义:“仁者, 人也, 亲亲为大” (第二十章) 。从这里可以看到“仁”包含的情感意味, 即亲亲的实践。但是, 《中庸》又没有仅仅局限于情感的描述和对德行实践的强调, 反而更直接地点明“仁”就是“人”。与《论语》中“仁者爱人”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表述不同, 《中庸》中的“仁”不是一个心理学或伦理学意义上的概念, 而是一个存在论意义上的概念。人之为人的本质含义就是“仁”。
(三) “诚”“诚”是《中庸》的核心概念。“诚”可以有多个面向, 如语言、实践、境界等等。陈荣捷先生在对《中庸》的解释中提到:“使天与人合一的那种性质为‘ch’eng’ (诚) 、‘sincerity’ (真诚) 、‘truth’ (真理) 或‘reality’ (实在) 。在这部经典著作中, 对这个观念的广泛讨论, 使它同时成为心理学的、形而上学的和宗教的概念。诚不只是一种精神状态, 而且还是一种能动的力量, 它始终在转化事物和完成事物, 使天 (自然) 和人在流行过程中一致起来”。[5]“诚”的本义是从心中发出的真实声音, 引申为可信的语言, 《说文》:“诚, 信也”。在古代的训诂学中, “信”也有真切的语言之义, 因而孟子讲“言语必信” (《尽心下》) 。语言是最本真的存在物, 因而古人在形容宇宙的最高本体的时候, 会用一个动词化的“道” (言说) 来表示。《中庸》在表达“诚”的本体意蕴时, 亦循此法:
(四) “鬼神”“鬼神”的原始含义是“气”的伸展与收缩。如《易》言“精气为物, 游魂为变, 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6]张载也指出“鬼神者, 二气之良能也”。[7]在《论语》中, 孔子对关于“鬼神”的讨论是隐晦的, “子不语怪、力、乱、神” (《述而》) , “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 (《先进》) 。而在《中庸》这里, “鬼神”与“德”放在了一起:
三、“尽性”“明诚”“慎独”的生态功夫论
(一) 尽性儒家传统中的“性”有生 (“生之谓性”) 、天性/人性 (“性相近, 习相远”) 、气 (“民有五性, 喜怒欲惧忧也。喜气内畜, 虽欲隐之, 阳喜必见……五气诚于中, 发形于外, 民情不隐也”[9]) 等多重含义。在生态哲学的视域下, 我们对“性”这个概念可作如下理解: (1) 它是生存个体先天具足的自然禀赋。 (2) 它是区别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依据。 (3) 它在后天的展开过程中, 具有伦理的向度。这里讲的“性”, 既包括了“人性”, 也包括了“物性”。《中庸》论性, 就是以此为根据, “人性”与“物性”都来自天命所赋, 故人与万物顺其自然而生长消亡, 依照其本性去发育开展, “故天之生物, 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 倾者覆之” (第十七章) 。
(二) 明诚在上文中, 我们已经讨论过了通过“诚之”回溯天道本体的可能。那么, 在这种可能性下, 我们要进一步研究该通过何种具体的方式来进行这种道德实践。《中庸》写道:
(三) 慎独“慎独”是一种心理状态, 意指个体独居一处的情况下仍能够对欲望进行自我约束。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 在某一公共场合遵循制度或条文是易于实现的, 困难的是在独处的时候遏止内心萌生的不良意念。《中庸》这样写道:
四、“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生态境界论
本文编号:3076396
【文章来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40(02)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天命之谓性”:人与自然统一的本体论基础
(一) “天命之谓性”:人与自然同一的本体原则
(二) 天人之间的感应与交流在《中庸》中, 个体的实现有赖于与天道的感应与交流, 并始终在不断的努力中提升、转化自我, 以上契于天道。人性就是天道的实现, “我们不仅束缚在大地上, 而且也同天连为一体”。[2]这充分展现了基于自然界的发育流行和人的生命存在之间内在的目的性关联。
二、“中”“仁”“诚”“鬼神”的生态范畴论
(一) “中”在《中庸》看来, “中”是“天下之大本”。“大本”也就是根本法则, 即天道之本然。“中”的思想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时中”, 二是“中和”。先言前者。时中意味着一种时间性的展开, 以及在此展开中伴随的平衡感。但是需要注意, 这里的时间与我们平常所使用的物理时间有较大差异。现代的时间观念通常指线性地匀速流逝的抽象时间, 而儒家时间的主要含义则是天道运行所表现出来的节奏、节律、顺序。因而这里所讲的“时”包含了两层意蕴: (1) 宇宙中的自然时序。 (2) 人在自然实践中的节奏与规律。《中庸》写道:
(二) “仁”《中庸》的“仁”来自于孔子。《中庸》做出这样的定义:“仁者, 人也, 亲亲为大” (第二十章) 。从这里可以看到“仁”包含的情感意味, 即亲亲的实践。但是, 《中庸》又没有仅仅局限于情感的描述和对德行实践的强调, 反而更直接地点明“仁”就是“人”。与《论语》中“仁者爱人”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表述不同, 《中庸》中的“仁”不是一个心理学或伦理学意义上的概念, 而是一个存在论意义上的概念。人之为人的本质含义就是“仁”。
(三) “诚”“诚”是《中庸》的核心概念。“诚”可以有多个面向, 如语言、实践、境界等等。陈荣捷先生在对《中庸》的解释中提到:“使天与人合一的那种性质为‘ch’eng’ (诚) 、‘sincerity’ (真诚) 、‘truth’ (真理) 或‘reality’ (实在) 。在这部经典著作中, 对这个观念的广泛讨论, 使它同时成为心理学的、形而上学的和宗教的概念。诚不只是一种精神状态, 而且还是一种能动的力量, 它始终在转化事物和完成事物, 使天 (自然) 和人在流行过程中一致起来”。[5]“诚”的本义是从心中发出的真实声音, 引申为可信的语言, 《说文》:“诚, 信也”。在古代的训诂学中, “信”也有真切的语言之义, 因而孟子讲“言语必信” (《尽心下》) 。语言是最本真的存在物, 因而古人在形容宇宙的最高本体的时候, 会用一个动词化的“道” (言说) 来表示。《中庸》在表达“诚”的本体意蕴时, 亦循此法:
(四) “鬼神”“鬼神”的原始含义是“气”的伸展与收缩。如《易》言“精气为物, 游魂为变, 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6]张载也指出“鬼神者, 二气之良能也”。[7]在《论语》中, 孔子对关于“鬼神”的讨论是隐晦的, “子不语怪、力、乱、神” (《述而》) , “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 (《先进》) 。而在《中庸》这里, “鬼神”与“德”放在了一起:
三、“尽性”“明诚”“慎独”的生态功夫论
(一) 尽性儒家传统中的“性”有生 (“生之谓性”) 、天性/人性 (“性相近, 习相远”) 、气 (“民有五性, 喜怒欲惧忧也。喜气内畜, 虽欲隐之, 阳喜必见……五气诚于中, 发形于外, 民情不隐也”[9]) 等多重含义。在生态哲学的视域下, 我们对“性”这个概念可作如下理解: (1) 它是生存个体先天具足的自然禀赋。 (2) 它是区别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依据。 (3) 它在后天的展开过程中, 具有伦理的向度。这里讲的“性”, 既包括了“人性”, 也包括了“物性”。《中庸》论性, 就是以此为根据, “人性”与“物性”都来自天命所赋, 故人与万物顺其自然而生长消亡, 依照其本性去发育开展, “故天之生物, 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 倾者覆之” (第十七章) 。
(二) 明诚在上文中, 我们已经讨论过了通过“诚之”回溯天道本体的可能。那么, 在这种可能性下, 我们要进一步研究该通过何种具体的方式来进行这种道德实践。《中庸》写道:
(三) 慎独“慎独”是一种心理状态, 意指个体独居一处的情况下仍能够对欲望进行自我约束。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 在某一公共场合遵循制度或条文是易于实现的, 困难的是在独处的时候遏止内心萌生的不良意念。《中庸》这样写道:
四、“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生态境界论
本文编号:30763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3076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