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仁”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1 16:44
康有为“仁”学思想,是在以“本仁于天,本仁于父母”为前提下展开论述的。他在继承孔孟亲亲、爱人、爱物、仁政等思想的基础上,又受荀子的“天地者,生之本;祖宗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的礼三本思想以及董仲舒的天道观中“人之受命于天也,取人于天而仁也。”等思想的启发,得出:“人有三族谱,天人民,天地者生之本,祖宗者类之本。”的结论。从而他把“仁”学思想架构成“本仁于天”,“本仁于父母”的新思想体系。同时他又借助西方“几何公理”之真理的普遍性,来给“仁”增加了“公理”的性质,即:“仁,公理也。”,使其“仁”学思想更具现代意义。康有为的“天”有“元气”、“仁”、“阴阳”、“一”、“元德”、“公理”等多重涵义。他把“仁”的属性赋予“元”的观念,构成“元气-仁”本体论,成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他的“仁”学思想,既包含亲亲、爱人、爱物等传统元素,又具有博爱、平等、民主、自由等现代内涵;既含有形而上的本体意义,又兼具形下道德原则基础;同时又是不可反驳的真理。首先,在“本仁于天”前提下,康有为提出:一、人性本天性。人性本天的自然之性,以康有为“元气-仁”本体论为依据下的“自然人性论”的提出,是一次对封建制...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康有为“仁”思想渊源
1.1 儒学渊源
1.1.1 孔子的微言大义
1.1.2 孟子“仁政,重民”
1.1.3 董仲舒“本仁于天”
1.1.4 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
1.2 佛学渊源
1.2.1 众生平等
1.2.2 泛爱众生
1.2.3 极乐净土
1.3 西学渊源
1.3.1 自然科学
1.3.2 进化论思想
1.3.3 天赋民权思想
第2章 康有为“仁”的哲学内涵
2.1 本仁于天
2.1.1 天
2.1.2 “元气-仁”本体论
2.1.3 “本仁于天”的主要内涵
2.2 本仁于父母
2.2.1 孝悌
2.2.2 爱人
2.3 仁,公理也
2.3.1 公理
2.3.2 仁本为公理
2.4 仁与不仁
第3章 仁与义、礼、智
3.1 义者,仁之宜
3.1.1 董仲舒的“仁人义我”
3.1.2 康有为“义者,仁之宜”
3.2 礼者,仁之节文
3.2.1 礼,顺人情而制
3.2.2 礼则节文斯二者
3.2.3 康有为与孔子“礼”的异同
3.3 仁与智成终始
3.3.1 孔子的“仁”与“智”
3.3.2 孔、孟“重仁”,康有为“重智”
3.3.3 对“必仁且智”的发展
第4章 “仁”的理想—大同
4.1 “仁”的理想—大同
4.1.1 大同之道,至平也
4.1.2 大同之道,至公也
4.1.3 大同之道,至仁也
4.1.4 大同之道,治之至也
4.2 大同理想的局限性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康有为思想在当代儒学复兴视域下的“延续”与悖论——兼论“新康有为主义”思潮[J]. 彭卿.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5)
[2]去苦求乐:康有为《大同书》苦乐观评析[J]. 张桂超. 理论界. 2019(06)
[3]康有为视界中的董仲舒[J]. 魏义霞. 衡水学院学报. 2018(04)
[4]早期思想家对康有为孔教思想的批判及其当代反思[J]. 苏珍. 科学与无神论. 2018(03)
[5]康有为“以元统天”论思想探析[J]. 刘星. 齐鲁学刊. 2017(05)
[6]康有为、谭嗣同大同思想的近代形态及其现实意义[J]. 魏义霞.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6)
[7]中国思想典范转移过程中的观念变迁:以康有为论“仁”看儒家观念的转变[J]. 干春松. 学术研究. 2015(03)
[8]康有为仁心元一体论[J]. 张立文. 齐鲁学刊. 2014(01)
[9]康有为平等思想分析[J]. 姜昱子.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3(04)
[10]从康有为两种人格价值观看近代启蒙人格价值观的冲突与困惑[J]. 张应凯.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2)
博士论文
[1]守常与应变—康有为与儒学现代转型[D]. 邓林华.湖南大学 2015
[2]儒学宗教性问题研究[D]. 周红.黑龙江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康有为哲学本体论思想发微[D]. 游为.河南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076755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康有为“仁”思想渊源
1.1 儒学渊源
1.1.1 孔子的微言大义
1.1.2 孟子“仁政,重民”
1.1.3 董仲舒“本仁于天”
1.1.4 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
1.2 佛学渊源
1.2.1 众生平等
1.2.2 泛爱众生
1.2.3 极乐净土
1.3 西学渊源
1.3.1 自然科学
1.3.2 进化论思想
1.3.3 天赋民权思想
第2章 康有为“仁”的哲学内涵
2.1 本仁于天
2.1.1 天
2.1.2 “元气-仁”本体论
2.1.3 “本仁于天”的主要内涵
2.2 本仁于父母
2.2.1 孝悌
2.2.2 爱人
2.3 仁,公理也
2.3.1 公理
2.3.2 仁本为公理
2.4 仁与不仁
第3章 仁与义、礼、智
3.1 义者,仁之宜
3.1.1 董仲舒的“仁人义我”
3.1.2 康有为“义者,仁之宜”
3.2 礼者,仁之节文
3.2.1 礼,顺人情而制
3.2.2 礼则节文斯二者
3.2.3 康有为与孔子“礼”的异同
3.3 仁与智成终始
3.3.1 孔子的“仁”与“智”
3.3.2 孔、孟“重仁”,康有为“重智”
3.3.3 对“必仁且智”的发展
第4章 “仁”的理想—大同
4.1 “仁”的理想—大同
4.1.1 大同之道,至平也
4.1.2 大同之道,至公也
4.1.3 大同之道,至仁也
4.1.4 大同之道,治之至也
4.2 大同理想的局限性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康有为思想在当代儒学复兴视域下的“延续”与悖论——兼论“新康有为主义”思潮[J]. 彭卿.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5)
[2]去苦求乐:康有为《大同书》苦乐观评析[J]. 张桂超. 理论界. 2019(06)
[3]康有为视界中的董仲舒[J]. 魏义霞. 衡水学院学报. 2018(04)
[4]早期思想家对康有为孔教思想的批判及其当代反思[J]. 苏珍. 科学与无神论. 2018(03)
[5]康有为“以元统天”论思想探析[J]. 刘星. 齐鲁学刊. 2017(05)
[6]康有为、谭嗣同大同思想的近代形态及其现实意义[J]. 魏义霞.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6)
[7]中国思想典范转移过程中的观念变迁:以康有为论“仁”看儒家观念的转变[J]. 干春松. 学术研究. 2015(03)
[8]康有为仁心元一体论[J]. 张立文. 齐鲁学刊. 2014(01)
[9]康有为平等思想分析[J]. 姜昱子.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3(04)
[10]从康有为两种人格价值观看近代启蒙人格价值观的冲突与困惑[J]. 张应凯.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2)
博士论文
[1]守常与应变—康有为与儒学现代转型[D]. 邓林华.湖南大学 2015
[2]儒学宗教性问题研究[D]. 周红.黑龙江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康有为哲学本体论思想发微[D]. 游为.河南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0767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3076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