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敏民生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9 19:32
民生问题是关乎民众生产生活的重要问题,是我国进行革命和建设都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方志敏作为土地革命时期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他在领导苏区人民进行革命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苏区特色的民生思想,他的民生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内涵,也为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主要领导人民生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新时期研究方志敏的民生思想有利于在改善民生过程中重视群众的作用和正确处理社会发展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章阐述了方志敏民生思想形成的条件。分别从方志敏民生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个人主观条件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二章阐述了方志敏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分别从苏区的土地分配,发展经济,发展教育事业,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等展开论述。第三章阐述了方志敏民生思想的特点。阐述方志敏民生思想的人民性、创造性、实践性等特点。第四章阐述了方志敏民生思想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为本文的结尾。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 研究综述
(三)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创新
第一章 方志敏民生思想形成的条件
第一节 方志敏民生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改善农民恶劣生存环境的需要
二、开展农民运动的需要
三、建设革命根据地的需要
第二节 方志敏民生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一、传统民本思想是方志敏民生思想形成的文化渊源
二、孙中山民生思想是方志敏民生思想形成的直接参考
三、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是方志敏民生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方志敏民生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
一、敬老恤贫,同情弱者
二、刻苦耐劳,忧国忧民
三、心系国家,救国救民
第二章 方志敏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完善土地分配问题
第二节 发展苏区经济,扩大生产
一、发展工业,建造工厂
二、发展商业,促进商品流通
三、发展金融业,创办苏维埃银行
第三节 发展苏区文化教育建设
一、发展群众教育,提高群众文化水平
二、创办学校,普及学校教育
第四节 改善苏区医疗卫生条件
第三章 方志敏民生思想的特点
第一节 改善民生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人民性
第二节 民生理论与措施的创造性
第三节 检验民生思想正确与否的实践性
第四章 方志敏民生思想的意义
第一节 方志敏民生思想的理论意义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
二、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主要领导人民生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第二节 方志敏民生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重视人民群众在改善民生工作中的作用
二、对正确处理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关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090108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 研究综述
(三)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创新
第一章 方志敏民生思想形成的条件
第一节 方志敏民生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改善农民恶劣生存环境的需要
二、开展农民运动的需要
三、建设革命根据地的需要
第二节 方志敏民生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一、传统民本思想是方志敏民生思想形成的文化渊源
二、孙中山民生思想是方志敏民生思想形成的直接参考
三、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是方志敏民生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方志敏民生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
一、敬老恤贫,同情弱者
二、刻苦耐劳,忧国忧民
三、心系国家,救国救民
第二章 方志敏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完善土地分配问题
第二节 发展苏区经济,扩大生产
一、发展工业,建造工厂
二、发展商业,促进商品流通
三、发展金融业,创办苏维埃银行
第三节 发展苏区文化教育建设
一、发展群众教育,提高群众文化水平
二、创办学校,普及学校教育
第四节 改善苏区医疗卫生条件
第三章 方志敏民生思想的特点
第一节 改善民生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人民性
第二节 民生理论与措施的创造性
第三节 检验民生思想正确与否的实践性
第四章 方志敏民生思想的意义
第一节 方志敏民生思想的理论意义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
二、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主要领导人民生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第二节 方志敏民生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重视人民群众在改善民生工作中的作用
二、对正确处理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关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0901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3090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