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仁山“判教”思想
发布时间:2021-04-04 03:49
当今世界文明冲突问题频发,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在和平对话交流的基础上,传播弘扬自身文明,成为世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佛教流入中国之后,与中国的文化和平交融的过程值得借鉴。清末佛教在衰微的情况下,协调好佛教内外部的关系,使得佛教得以再次振兴,杨仁山是关键的人物。杨仁山判教思想为解决佛教内部不同宗派之间的矛盾冲突,协调佛教与儒家和道家的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杨仁山判教思想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对解决不同文明之间的沟通与对话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文中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研究了杨仁山判教思想。详细研讨了杨仁山协调佛教内部各宗关系的方法,以及杨仁山融会佛儒与佛道的方法。杨仁山的判教思想主要有倾向大乘、重视净土、兼容并包的特点。杨仁山判教思想具有促进佛教发展,树立包容的文化观的意义。通过对杨仁山之后佛教发展现象的研究,尤其是他的后学的佛教思想的研究,归纳总结出杨仁山判教思想对文化产生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他的包容的文化观渗透进了后世学者的思想中,促进各种优秀的文化互相融合,共同发展。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主要思路及创新之处
四、“判教”概念的界定
(一)、佛教的“判教”及其作用
(二)、广义“判教”概念的提出及广义“判教”之必要性
1、修道之谓教
2、佛教的包容性—三教合流
第一章 杨仁山“判教”思想产生的背景
第一节 杨仁山所处时代背景及其借重佛教的原因
第二节 杨仁山的个人经历
第二章 杨仁山对佛教各宗派关系的判断
第一节 杨仁山对十宗的判断
第二节 杨仁山对净土信仰的判摄
第三章 杨仁山对佛、儒、道关系的判断
第一节 杨仁山对佛儒关系的判断
第二节 杨仁山对佛道关系的判断
第四章 杨仁山“判教”思想的特点
第一节 倾向大乘
第二节 重视净土
第三节 兼容并包
第五章 杨仁山“判教”思想的文化意义
第一节 对佛教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二节 树立包容的“三教”观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修道之谓教”:《中庸》的生命实现路径及其教育哲学意蕴[J]. 李卯,张传燧.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8(05)
[2]中国佛学是中国哲学之主干——忆孙叔平先生之关注和鼓励佛学研究[J]. 赖永海. 江海学刊. 2016(02)
[3]关于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的研究综述[J]. 郭鑫,崔英杰. 学理论. 2015(18)
[4]杨仁山居士在甲午战后对日本净土真宗的批判[J]. 沈文星,姚彬彬. 宁夏社会科学. 2015(02)
[5]试论杨仁山与近代中国佛教民间外交[J]. 黄崑威. 法音. 2014(09)
[6]杨仁山与日僧小粟栖、释龙舟的净土观辩释——以往返书信为内容[J]. 杨克贤. 五台山研究. 2014(01)
[7]佛教改革的先行者杨仁山及其佛教振兴理念[J]. 施保国. 世界宗教文化. 2011(04)
[8]杨文会与传统文化学术渊源述论[J]. 刘春华. 广西社会科学. 2009(05)
[9]复兴近代佛教之先行者——杨仁山居士佛学思想研究[J]. 吕建福. 法音. 2008(12)
[10]国学与和合学[J]. 张立文.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7(04)
硕士论文
[1]在融合与开新之间—杨文会佛教思想述论[D]. 于康辉.苏州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117671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主要思路及创新之处
四、“判教”概念的界定
(一)、佛教的“判教”及其作用
(二)、广义“判教”概念的提出及广义“判教”之必要性
1、修道之谓教
2、佛教的包容性—三教合流
第一章 杨仁山“判教”思想产生的背景
第一节 杨仁山所处时代背景及其借重佛教的原因
第二节 杨仁山的个人经历
第二章 杨仁山对佛教各宗派关系的判断
第一节 杨仁山对十宗的判断
第二节 杨仁山对净土信仰的判摄
第三章 杨仁山对佛、儒、道关系的判断
第一节 杨仁山对佛儒关系的判断
第二节 杨仁山对佛道关系的判断
第四章 杨仁山“判教”思想的特点
第一节 倾向大乘
第二节 重视净土
第三节 兼容并包
第五章 杨仁山“判教”思想的文化意义
第一节 对佛教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二节 树立包容的“三教”观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修道之谓教”:《中庸》的生命实现路径及其教育哲学意蕴[J]. 李卯,张传燧.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8(05)
[2]中国佛学是中国哲学之主干——忆孙叔平先生之关注和鼓励佛学研究[J]. 赖永海. 江海学刊. 2016(02)
[3]关于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的研究综述[J]. 郭鑫,崔英杰. 学理论. 2015(18)
[4]杨仁山居士在甲午战后对日本净土真宗的批判[J]. 沈文星,姚彬彬. 宁夏社会科学. 2015(02)
[5]试论杨仁山与近代中国佛教民间外交[J]. 黄崑威. 法音. 2014(09)
[6]杨仁山与日僧小粟栖、释龙舟的净土观辩释——以往返书信为内容[J]. 杨克贤. 五台山研究. 2014(01)
[7]佛教改革的先行者杨仁山及其佛教振兴理念[J]. 施保国. 世界宗教文化. 2011(04)
[8]杨文会与传统文化学术渊源述论[J]. 刘春华. 广西社会科学. 2009(05)
[9]复兴近代佛教之先行者——杨仁山居士佛学思想研究[J]. 吕建福. 法音. 2008(12)
[10]国学与和合学[J]. 张立文.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7(04)
硕士论文
[1]在融合与开新之间—杨文会佛教思想述论[D]. 于康辉.苏州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1176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3117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