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韩非子》义理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8 07:20
民国时期,国内起义运动不断,国外列强又屡次入侵,西学东渐不断深入,《韩非子》义理学研究呈现繁荣景象。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创新点,并简要回顾了研究现状。正文第一章对民国《韩非子》义理学研究的前奏学者即章太炎、梁启超、谢无量、胡适等人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探讨。他们的研究处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对民国学者产生了较大影响。通过第二章至第四章的探讨,可以发现,在继承章太炎、梁启超、谢无量等人的研究基础上,基于不同社会思潮的影响,以熊十力、冯友兰、钱穆等为代表的新儒家承袭了传统道德立场对韩非子进行了批判;以醒狮派、战国策派为代表的新法家则在国家主义的基石之下试图从韩非子中找到救国的思想资源。而以郭沫若、侯外庐、吕振羽、陈千钧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开辟了一条新路径,他们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阶级分析法等挖掘出了韩非子思想中的闪光之处。通过本文的研究,民国《韩非子》义理学研究的整体脉络得到了基本的梳理。综上而言,民国《韩非子》义理学研究具有以下特点:一,运用西学视角研究《韩非子》义理学,这是其最大特色;二,相关研究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三,就研究内容而言,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全...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传统与近代之间:民国《韩非子》义理学研究前奏
第一节 章太炎论《韩非子》
第二节 梁启超论《韩非子》
第三节 谢无量论《韩非子》
小结
第二章 新儒家视野下的民国《韩非子》义理学批判研究
第一节 熊十力论《韩非子》
第二节 钱穆论《韩非子》
小结
第三章 新法家的民国《韩非子》义理学正面研究
第一节 醒狮派论《韩非子》
第二节 战国策派论《韩非子》
小结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观点下的民国《韩非子》义理学研究
第一节 郭沫若论《韩非子》
第二节 侯外庐论《韩非子》
第三节 陈千钧论《韩非子》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民国期刊所见《韩非子》义理学研究论文辑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以术行法:熊十力建构的“韩非学”[J]. 喻中.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7(06)
[2]著书定律:章太炎对法家的重述[J]. 喻中. 甘肃社会科学. 2017(04)
[3]郭沫若的韩非子批判评析[J]. 杨胜宽. 郭沫若学刊. 2017(01)
[4]钱穆佚文《秦人焚书坑儒本诸荀韩为先秦学术中绝之关捩论》[J]. 陈开林. 临沂大学学报. 2017(01)
[5]“法家学”的新篇章: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法家研究[J]. 程燎原. 社会科学战线. 2017(01)
[6]侯外庐早期思想史研究的特色及学术史意义[J]. 王启发. 晋阳学刊. 2016(05)
[7]法家三期论[J]. 喻中. 法学评论. 2016(03)
[8]论章太炎的老学之变[J]. 颜英,何爱国. 历史教学问题. 2016(01)
[9]新法家的“国家主义”形式法治观批判[J]. 魏治勋. 法学论坛. 2015(03)
[10]民國時期之“韓非學”研究[J]. 宋洪兵. 国学学刊. 2013(04)
硕士论文
[1]《韩非子》与秦汉政治文化建构[D]. 康亚利.郑州大学 2012
[2]《韩非子》思想的显隐与文学价值的彰显[D]. 安鹏翔.西北师范大学 2011
[3]“人情论”视角下的韩非像[D]. 宋洪兵.东北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145069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传统与近代之间:民国《韩非子》义理学研究前奏
第一节 章太炎论《韩非子》
第二节 梁启超论《韩非子》
第三节 谢无量论《韩非子》
小结
第二章 新儒家视野下的民国《韩非子》义理学批判研究
第一节 熊十力论《韩非子》
第二节 钱穆论《韩非子》
小结
第三章 新法家的民国《韩非子》义理学正面研究
第一节 醒狮派论《韩非子》
第二节 战国策派论《韩非子》
小结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观点下的民国《韩非子》义理学研究
第一节 郭沫若论《韩非子》
第二节 侯外庐论《韩非子》
第三节 陈千钧论《韩非子》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民国期刊所见《韩非子》义理学研究论文辑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以术行法:熊十力建构的“韩非学”[J]. 喻中.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7(06)
[2]著书定律:章太炎对法家的重述[J]. 喻中. 甘肃社会科学. 2017(04)
[3]郭沫若的韩非子批判评析[J]. 杨胜宽. 郭沫若学刊. 2017(01)
[4]钱穆佚文《秦人焚书坑儒本诸荀韩为先秦学术中绝之关捩论》[J]. 陈开林. 临沂大学学报. 2017(01)
[5]“法家学”的新篇章: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法家研究[J]. 程燎原. 社会科学战线. 2017(01)
[6]侯外庐早期思想史研究的特色及学术史意义[J]. 王启发. 晋阳学刊. 2016(05)
[7]法家三期论[J]. 喻中. 法学评论. 2016(03)
[8]论章太炎的老学之变[J]. 颜英,何爱国. 历史教学问题. 2016(01)
[9]新法家的“国家主义”形式法治观批判[J]. 魏治勋. 法学论坛. 2015(03)
[10]民國時期之“韓非學”研究[J]. 宋洪兵. 国学学刊. 2013(04)
硕士论文
[1]《韩非子》与秦汉政治文化建构[D]. 康亚利.郑州大学 2012
[2]《韩非子》思想的显隐与文学价值的彰显[D]. 安鹏翔.西北师范大学 2011
[3]“人情论”视角下的韩非像[D]. 宋洪兵.东北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1450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3145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