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敬”德思想的历史生成、发展理路与当代建构
发布时间:2021-04-18 20:58
“敬”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范畴之一,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形成的情感基础。中华先民的道德感由敬畏衍生而来,“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1)在古代典籍中,“敬”不仅是重要的道德情感,也是立身修己之本,立国兴业之基。《礼记》开篇即曰:“毋不敬。”(2)此语被认为是《礼记》的纲领和灵魂,范祖禹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3)陈澔注曰:“三者修身之要,为政之本。此君子修己以敬,而其效至于安人,安百姓也。”(4)朱熹释曰:“‘敬’字功夫,乃圣门第一义。”(5)南怀瑾称此语是“礼之本”。然而,由于复杂的原因,人们对“敬”的理论研究和现实关注处于十分薄弱的状态。首先,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的猛烈冲击下,儒家伦理思想受到了一些非理性的批判与否定,地位江河日下,儒家的“敬”德思想逐渐被消解。其次,基于近年来“国学热”的推动以及现实道德危机的预警,学界开始正视并着力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伦理文化,但其研究主要集中在诸子时代的仁、义、礼等核心道德范畴上,对作为这些核心道德范畴情感之基的“敬”研究甚少,对“敬”的历史生成、发展理路的研究更为阙如。再次,从...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11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1节 选题目的与意义
第2节 研究综述
第3节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学方法
1.3.2 社会学方法
1.3.3 诠释学方法
1.3.4 现象学方法
1.3.5 结构语言学方法
第4节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创新之处
第2章 :“敬”义溯源与“敬”德思想的历史生成
2.1 “敬”义溯源
2.2 “敬”德思想产生的历史语境
2.2.1 自然条件:自然崇拜与万物有灵
2.2.2 社会条件:群居生活与熟人社会
2.3 “敬”德思想的萌芽:敬畏天命
2.4 “敬”德思想雏形的出现:敬德保民
2.5 “敬”德思想的生成:从“敬德”走向“敬”德
第3章 :“敬”德思想发展的枢轴:孔子的“敬”德
3.1 孔子之“敬”的丰富意蕴
3.1.1 “敬”与天命鬼神
3.1.2 “敬”与人际关系
3.1.3 “敬”与临事
3.1.4 “敬”与修己
3.2 “敬”与其他范畴的关系
3.2.1 “敬”与“礼”
3.2.2 “敬”与“仁”
3.2.3 “敬”与“义”
第4章 :“敬”德思想的发展理路与内在本质
4.1 “敬”德思想的发展理路
4.1.1 由宗教而政治
4.1.2 由政治而伦理
4.2 “敬”德思想的嬗变规律
4.2.1 人道原则
4.2.2 理性原则
4.2.3 适度原则
4.2.4 德性原则
4.3 “敬”的本质
第5章 :“敬”德思想的当代困境与转化
5.1 古今社会环境的变化
5.2 先秦儒家“敬”德思想的当代困境
5.2.1 公共责任落空
5.2.2 个体道德败坏
5.2.3 价值理性缺失
5.2.4 中庸之道失守
5.3 先秦儒家“敬”德思想的当代转化
5.3.1 明确“敬”的社会定位,填补公共责任真空
5.3.2 重构“敬”的个体道德,消除等级特权思想
5.3.3 重建“敬”的价值理性,培植当代敬畏意识
5.3.4 践行“敬”的中庸之道,遵守惟义执权原则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古今视阈转换下孝观念的敬顺之变——以《论语》“子游问孝”章的诠释史为例[J]. 张子峻. 理论月刊. 2019(02)
[2]儒家道德责任观的困境及其现代转换[J]. 田广兰.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6)
[3]道德的转型:迈向现代公德社会[J]. 王小章,孙慧慧. 山东社会科学. 2018(09)
[4]当代社会生活困境的哲学探讨[J]. 严耕,杨昌军.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7(24)
[5]敬、慕之间:儒家论“孝”的心性基础[J]. 杨立华. 江苏社会科学. 2017(05)
[6]“敬”德论[J]. 王颖. 中州学刊. 2017(09)
[7]儒家“敬”论的三个发展阶段——以《尚书》、《曲礼》和程朱理学为例[J]. 冯兵. 哲学动态. 2016(11)
[8]敬义论[J]. 刘梦溪.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3)
[9]论西周时期的“敬”观念[J]. 张晓琼. 科学经济社会. 2016(01)
[10]安身、安心与诚敬——兼论儒家在家庭孝亲中获得的“本体性意义”[J]. 李洪卫. 河北学刊. 2015(03)
博士论文
[1]先秦儒家“敬”论研究[D]. 张晓琼.西北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先秦儒家“敬”观念研究[D]. 杨永胜.陕西师范大学 2013
[2]冠礼中的“敬”精神研究[D]. 陈娟娟.兰州大学 2013
[3]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敬”观念[D]. 张文瀚.河南大学 2010
[4]《论语》中“敬”的多重意蕴探析[D]. 肖连奇.华东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146164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11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1节 选题目的与意义
第2节 研究综述
第3节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学方法
1.3.2 社会学方法
1.3.3 诠释学方法
1.3.4 现象学方法
1.3.5 结构语言学方法
第4节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创新之处
第2章 :“敬”义溯源与“敬”德思想的历史生成
2.1 “敬”义溯源
2.2 “敬”德思想产生的历史语境
2.2.1 自然条件:自然崇拜与万物有灵
2.2.2 社会条件:群居生活与熟人社会
2.3 “敬”德思想的萌芽:敬畏天命
2.4 “敬”德思想雏形的出现:敬德保民
2.5 “敬”德思想的生成:从“敬德”走向“敬”德
第3章 :“敬”德思想发展的枢轴:孔子的“敬”德
3.1 孔子之“敬”的丰富意蕴
3.1.1 “敬”与天命鬼神
3.1.2 “敬”与人际关系
3.1.3 “敬”与临事
3.1.4 “敬”与修己
3.2 “敬”与其他范畴的关系
3.2.1 “敬”与“礼”
3.2.2 “敬”与“仁”
3.2.3 “敬”与“义”
第4章 :“敬”德思想的发展理路与内在本质
4.1 “敬”德思想的发展理路
4.1.1 由宗教而政治
4.1.2 由政治而伦理
4.2 “敬”德思想的嬗变规律
4.2.1 人道原则
4.2.2 理性原则
4.2.3 适度原则
4.2.4 德性原则
4.3 “敬”的本质
第5章 :“敬”德思想的当代困境与转化
5.1 古今社会环境的变化
5.2 先秦儒家“敬”德思想的当代困境
5.2.1 公共责任落空
5.2.2 个体道德败坏
5.2.3 价值理性缺失
5.2.4 中庸之道失守
5.3 先秦儒家“敬”德思想的当代转化
5.3.1 明确“敬”的社会定位,填补公共责任真空
5.3.2 重构“敬”的个体道德,消除等级特权思想
5.3.3 重建“敬”的价值理性,培植当代敬畏意识
5.3.4 践行“敬”的中庸之道,遵守惟义执权原则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古今视阈转换下孝观念的敬顺之变——以《论语》“子游问孝”章的诠释史为例[J]. 张子峻. 理论月刊. 2019(02)
[2]儒家道德责任观的困境及其现代转换[J]. 田广兰.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6)
[3]道德的转型:迈向现代公德社会[J]. 王小章,孙慧慧. 山东社会科学. 2018(09)
[4]当代社会生活困境的哲学探讨[J]. 严耕,杨昌军.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7(24)
[5]敬、慕之间:儒家论“孝”的心性基础[J]. 杨立华. 江苏社会科学. 2017(05)
[6]“敬”德论[J]. 王颖. 中州学刊. 2017(09)
[7]儒家“敬”论的三个发展阶段——以《尚书》、《曲礼》和程朱理学为例[J]. 冯兵. 哲学动态. 2016(11)
[8]敬义论[J]. 刘梦溪.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3)
[9]论西周时期的“敬”观念[J]. 张晓琼. 科学经济社会. 2016(01)
[10]安身、安心与诚敬——兼论儒家在家庭孝亲中获得的“本体性意义”[J]. 李洪卫. 河北学刊. 2015(03)
博士论文
[1]先秦儒家“敬”论研究[D]. 张晓琼.西北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先秦儒家“敬”观念研究[D]. 杨永胜.陕西师范大学 2013
[2]冠礼中的“敬”精神研究[D]. 陈娟娟.兰州大学 2013
[3]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敬”观念[D]. 张文瀚.河南大学 2010
[4]《论语》中“敬”的多重意蕴探析[D]. 肖连奇.华东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1461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3146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