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思想评论论文 >

战时陈铨民族主义文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9 16:55
  40年代,陈铨沿着自清末以来在文学中构建民族话语、体现民族关怀的道路,提出“民族文学”的口号,倡导“民族文学运动”。陈铨的民族主义思想倾向于文化民族主义思想,注重民族文化的认同和重构,与此同时,他还具有强烈的“民族-国家”观念,并强调国与国的竞争。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一小节说明陈铨民族主义文学思想的研究情况、研究价值。第二小节梳理对“现代民族”和“中国近现代民族主义”的概念进行界定。第二部分论述陈铨民族主义文学中政治层面的诉求和理想。在这一部分中,本文首先探讨陈铨文学创作的演变;其次讨论陈铨民族主义的基本观念,即民族意识是民族主义文学的根基,分析陈铨提倡民族主义文学的现实原因;最后,谈论陈铨民族主义文学的政治诉求和理想,即期盼当时国家政治力量集中在民族抗战中,并呼吁各党各派各阶层的人们能够以“民族至上,国家至上”为原则,团结一致寻求民族解放和国家完整。第三部分论述陈铨的“民族文化重建”思想。陈铨所要重建的是强而有力的“战”文化,因此,他倡导培养“尚力”精神,发扬和传承中国古代先民的战斗精神和道德精神,并且主张构建超人的新道德。其“民族文化重建”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改造国民性...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1.2 概念的界定
        1.2.1 现代“民族”概念的确立和界定
        1.2.2 “中国近现代民族主义”的形成与界定
2 陈铨民族主义文学思想之“民族至上,国家至上”
    2.1 陈铨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的变化
    2.2 文学创造的根基——民族意识
    2.3 民族主义文学的政治诉求——“民族至上,国家至上”
3 陈铨民族主义文学思想之“民族文化重建”
    3.1 核心内容:构建强有力的“战”文化
    3.2 主要目标:重塑“大夫士型”国民性
4 陈铨民族主义文学作品中的“悲剧中心”思想与浪漫主义思想
    4.1 民族主义文学创作重镇——戏剧
    4.2 “悲剧中心”思想
    4.3 浪漫主义思想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陈铨《野玫瑰》的叙事模式[J]. 郑燕姣.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6)
[2]陈铨和他的抗战戏剧[J]. 徐志福.  文史杂志. 2015(04)
[3]陈铨抗战小说的民族主义建构[J]. 刘美.  中华文化论坛. 2015(01)
[4]从陈铨的思想纠正“美化汉奸”与“美化敌人”之误读[J]. 叶金辉.  新文学评论. 2014(02)
[5]“战国派”新论[J]. 孔刘辉.  抗日战争研究. 2012(04)
[6]民族主义的“范本”——陈铨长篇小说《狂飙》解读[J]. 刘美.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2(06)
[7]抗战语境下的文化重建构想——陈铨与李长之对“五四”的反思之比较[J]. 丁晓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2(03)
[8]有关陈铨的几条史实辨正及其佚文[J]. 孔刘辉.  新文学史料. 2011(04)
[9]“韩国魂”——民族精神的话语言说与历史建构(1900—1940)[J]. 黄永远.  韩国研究论丛. 2011(01)
[10]陈铨的《读王国维先生〈红楼梦评论〉之后》及其“红学”研究[J]. 孔刘辉.  红楼梦学刊. 2011(02)

博士论文
[1]“古典”与“浪漫”的非常态融合—陈铨思想与作品研究[D]. 叶金辉.南开大学 2013
[2]四十年代自由主义文学研究[D]. 王俊.武汉大学 2011
[3]战国策派的美学思想初探[D]. 高阿蕊.西南大学 2011
[4]“战国策派”思想研究[D]. 李雪松.黑龙江大学 2010
[5]民族想象与国家叙事[D]. 宫富.浙江大学 2004
[6]国家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D]. 易前良.南京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战国策派的文化形态史观研究[D]. 林燕喜.福建师范大学 2014
[2]战国策派“民族文学”观探析[D]. 潘剑贞.福建师范大学 2012
[3]陈铨创作研究[D]. 李扬.河北师范大学 2007
[4]论战国策派的文艺观[D]. 王学振.重庆师范大学 2004
[5]“战国策派”:关于国家与民族的叙述和文学想象[D]. 贺艳.西南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2741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32741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5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