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人性思想探究
发布时间:2021-07-20 21:07
《淮南子》是汉初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们集体编撰的一部著作,问世于西汉前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是汉代学者对汉以前的古代文化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汇集和综合,也是统一封建大帝国确立统治思想准备时期最杰出的学术著作。先秦儒道两家极为重视人性问题的研究,思想内涵也极为丰富,《淮南子》借鉴两者并加以引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性思想。《淮南子》人性思想的研究大致基于这几个方面:首先是《淮南子》人性思想渊源,进而说明人性思想的主要内容,最后提升为人性修养方法和理想境界。《淮南子》人性论源于先秦诸子的人性思想,本文主要从“自然人性论”和“善恶人性论”两方面入手,介绍道家、儒家的人性思想,以及观点的分歧与交融。《淮南子》人性思想的内容从这几个方面展开,首先,人性“清净恬愉”,“道”作为宇宙本原,是自然施与、不加干涉的,因此道落实在人身上同样是自然的,道之“虚”赋性之“静”,故人性虚静;其次,《淮南子》对性善论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种“为善易,为不善难”的温和性善观。《淮南子》的人性善建立在人性虚静的基础上,“所谓善者,静而无为也”,“善”是人们生活在社会中顺道循性、静而无为的自然结果;再次,《淮南子》认为人性本都是...
【文章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和研究价值
第二节 相关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淮南子》人性思想渊源
第一节 自然人性论
一、“致虚极,守静笃”
二、“性者,生之质也”
三、“生之谓性”
第二节 善恶人性论
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二、“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三、“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第二章 《淮南子》人性思想内容
第一节 “清净恬愉”的自然人性观
第二节 “为善易,为不善难”的温和性善观
第三节 人性损益与人有三等论
第三章 《淮南子》人性修养方法及理想境界
第一节 原心反性
一、省欲
二、适情
三、去知
第二节 圣人教化
第三节 理想境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淮南子》中的人性理论阐微[J]. 李素军.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9(02)
[2]论《淮南子》的“人性回归”[J]. 李殿玉.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01)
[3]本然之性与应然之性——《淮南子》人性论的内在逻辑[J]. 李少波.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6)
[4]《淮南子》人性说探微[J]. 罗毓平. 管子学刊. 2012(03)
[5]《淮南子》人性观新探[J]. 陈辉.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
[6]《淮南子》的人生修养说[J]. 罗毓平. 兰州学刊. 2011(11)
[7]《淮南子》人性论中儒、道融合的路径[J]. 刘爱敏. 管子学刊. 2006(02)
[8]《淮南子》人性与治道思想论析[J]. 戴黍.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6)
[9]“性合于道”:《淮南子》人性论探析[J]. 唐劭廉,李慈梅. 茂名学院学报. 2003(02)
[10]《淮南子》作者考[J]. 陈静. 中国哲学史. 2003(01)
本文编号:3293602
【文章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和研究价值
第二节 相关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淮南子》人性思想渊源
第一节 自然人性论
一、“致虚极,守静笃”
二、“性者,生之质也”
三、“生之谓性”
第二节 善恶人性论
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二、“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三、“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第二章 《淮南子》人性思想内容
第一节 “清净恬愉”的自然人性观
第二节 “为善易,为不善难”的温和性善观
第三节 人性损益与人有三等论
第三章 《淮南子》人性修养方法及理想境界
第一节 原心反性
一、省欲
二、适情
三、去知
第二节 圣人教化
第三节 理想境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淮南子》中的人性理论阐微[J]. 李素军.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9(02)
[2]论《淮南子》的“人性回归”[J]. 李殿玉.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01)
[3]本然之性与应然之性——《淮南子》人性论的内在逻辑[J]. 李少波.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6)
[4]《淮南子》人性说探微[J]. 罗毓平. 管子学刊. 2012(03)
[5]《淮南子》人性观新探[J]. 陈辉.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
[6]《淮南子》的人生修养说[J]. 罗毓平. 兰州学刊. 2011(11)
[7]《淮南子》人性论中儒、道融合的路径[J]. 刘爱敏. 管子学刊. 2006(02)
[8]《淮南子》人性与治道思想论析[J]. 戴黍.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6)
[9]“性合于道”:《淮南子》人性论探析[J]. 唐劭廉,李慈梅. 茂名学院学报. 2003(02)
[10]《淮南子》作者考[J]. 陈静. 中国哲学史. 2003(01)
本文编号:32936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3293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