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耶之间”:王徵的思想特点及信仰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9 06:45
1610年利玛窦去世之后,在龙华民的主导下耶稣会在华传教的策略由“间接传教”转向了一种更为直接的方式进行教义传播。晚明儒家学者王徵就是在这样的策略下于1616年受洗皈依了天主教,但领洗之后他又先后两次严重违反了天主教的戒律戒规,第一次是在1623年考中进士之后选择纳妾求嗣,第二次则是在1644年甲申之乱,西安围城时的殉节之举。虽说,纳妾、殉节这两次背教选择在表面上展现了儒耶两教在思想及信仰上不可调和的冲突与矛盾,但是表现在王徵身上则充分体现了儒耶两种思想之间的张力。正如在修身之学中,王徵就以个人克己修德的工夫论为核心,沟通自身对于儒耶两教的信仰,使其可以自觉地指向为一个目的,即个人修养的成圣成德;而在灵修之道中,王徵更是在此世与彼岸、性善与原罪以及仁爱与圣爱这几组在表面上看似矛盾重重的概念中积极地调适自身的儒耶信仰。可见,王徵不仅在自身儒家学统的背景下接受、调适天主教思想,也同样在天主教的信仰下重新诠释儒家思想。这种思路不同于以往“援儒入耶”或是“援耶入儒”的研究方法与立场,王徵的儒耶思想建立在儒耶两教相互交织的空间当中。并且,他也在这样的空间中为自身的宗教信仰寻找到了借以安身立命的寓...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1 、选题缘由
2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关于王徵的研究现状
2 、关于王徵的儒耶信仰的争论
三、研究内容
四、重点难点
1 、研究重点
2 、研究难点
五、思路方法
六、创新之处
第一章 晚明社会思想背景与耶稣会传教策略的变化
第一节 晚明时期的社会思想背景
1. 晚明思想之变
2. 晚明的社会之变
第二节 晚明时期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
1. 利玛窦之前的传教活动
2. 耶稣会传教策略的变化
第二章 “儒耶之间”的思想之辩
第一节 王徵的身修之学
1. 王徵的儒家工夫论特征
2. 王徵的天主教工夫论特征
第二节 王徵的灵修之道
1. 从此世到彼岸
2. 性善与原罪之辩
3. 仁爱与圣爱之谐
第三节 “儒耶之间”的基督教儒士
1. “儒耶之间”的思想类别——对欧洲中心论和中国中心论的反思
2. “儒耶之间”的基督教儒士——对儒家学者和基督徒身份的反思
第三章 “儒耶之间”的信仰之辩
第一节 儒家传统下的纳妾与殉节
1. 儒家传统下的纳妾之举
2. 儒家传统下的殉节之举
第二节 天主教传统下的信仰特征
1. 王徵对纳妾之过的告解
2. 末日审判信仰下的殉明之举
第三节 儒耶之间的信仰特征
结束语
参考文献1
一、古籍资料
二、外文译著
三、中文论著
四、外文资料
五、期刊论文
六、电子文献
参考文献2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龙华民对中国宗教本质的论述及其影响[J]. 李天纲. 学术月刊. 2017(05)
[2]关学大儒王徵“畏天爱人”之学研究[J]. 林乐昌. 地方文化研究. 2013(06)
[3]明末清初儒教与天主教的冲撞与调适——王徵的“纳妾”与“殉明”[J]. 丁锐中.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4]王徴研究综述(1979-2009)[J]. 丁锐中,李继武. 唐都学刊. 2010(06)
[5]明末儒家基督徒的天观重构及其意义[J]. 林乐昌. 人文杂志. 2010(02)
[6]礼仪的交织——以抄本清初中国天主教葬礼仪式指南为例[J]. 钟鸣旦,张佳佳.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7]文化相遇的方法论:以17世纪中欧文化相遇为例[J]. 钟鸣旦,刘贤. 清史研究. 2006(04)
[8]王徵研究学术史回顾与展望[J]. 毛瑞方.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6(08)
[9]“理学”、“天学”之间——论晚明士大夫与传教士“会通中西”之哲学深意(上)[J]. 陈俊民. 中国哲学史. 2004(01)
[10]耶稣会士汉学家安文思及其《中国新志》[J]. 计翔翔. 国际汉学. 2003(02)
硕士论文
[1]曾卓诗歌创作论[D]. 徐鑫.华中师范大学 2018
[2]重要的是“爱”[D]. 孟利娟.西南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331586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1 、选题缘由
2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关于王徵的研究现状
2 、关于王徵的儒耶信仰的争论
三、研究内容
四、重点难点
1 、研究重点
2 、研究难点
五、思路方法
六、创新之处
第一章 晚明社会思想背景与耶稣会传教策略的变化
第一节 晚明时期的社会思想背景
1. 晚明思想之变
2. 晚明的社会之变
第二节 晚明时期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
1. 利玛窦之前的传教活动
2. 耶稣会传教策略的变化
第二章 “儒耶之间”的思想之辩
第一节 王徵的身修之学
1. 王徵的儒家工夫论特征
2. 王徵的天主教工夫论特征
第二节 王徵的灵修之道
1. 从此世到彼岸
2. 性善与原罪之辩
3. 仁爱与圣爱之谐
第三节 “儒耶之间”的基督教儒士
1. “儒耶之间”的思想类别——对欧洲中心论和中国中心论的反思
2. “儒耶之间”的基督教儒士——对儒家学者和基督徒身份的反思
第三章 “儒耶之间”的信仰之辩
第一节 儒家传统下的纳妾与殉节
1. 儒家传统下的纳妾之举
2. 儒家传统下的殉节之举
第二节 天主教传统下的信仰特征
1. 王徵对纳妾之过的告解
2. 末日审判信仰下的殉明之举
第三节 儒耶之间的信仰特征
结束语
参考文献1
一、古籍资料
二、外文译著
三、中文论著
四、外文资料
五、期刊论文
六、电子文献
参考文献2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龙华民对中国宗教本质的论述及其影响[J]. 李天纲. 学术月刊. 2017(05)
[2]关学大儒王徵“畏天爱人”之学研究[J]. 林乐昌. 地方文化研究. 2013(06)
[3]明末清初儒教与天主教的冲撞与调适——王徵的“纳妾”与“殉明”[J]. 丁锐中.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4]王徴研究综述(1979-2009)[J]. 丁锐中,李继武. 唐都学刊. 2010(06)
[5]明末儒家基督徒的天观重构及其意义[J]. 林乐昌. 人文杂志. 2010(02)
[6]礼仪的交织——以抄本清初中国天主教葬礼仪式指南为例[J]. 钟鸣旦,张佳佳.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7]文化相遇的方法论:以17世纪中欧文化相遇为例[J]. 钟鸣旦,刘贤. 清史研究. 2006(04)
[8]王徵研究学术史回顾与展望[J]. 毛瑞方.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6(08)
[9]“理学”、“天学”之间——论晚明士大夫与传教士“会通中西”之哲学深意(上)[J]. 陈俊民. 中国哲学史. 2004(01)
[10]耶稣会士汉学家安文思及其《中国新志》[J]. 计翔翔. 国际汉学. 2003(02)
硕士论文
[1]曾卓诗歌创作论[D]. 徐鑫.华中师范大学 2018
[2]重要的是“爱”[D]. 孟利娟.西南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3315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3331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