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祐学术群体的政治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28 13:38
“元祐学术”是个历史上的特定概念,有比较明确的内涵,一般是指北宋后期和“荆公新学”相对立的理论形态,以朔学、蜀学和洛学为主干,而非宽泛地等同于整个元祐时期的学术。相应的元祐学术群体,指的也不是整个元祐时期的学术群体,而是有着一致的“元祐学术”背景的士大夫群体,以司马光学派、苏轼文人集团和洛学学派为主体。“元祐学术”是“宋学”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性阶段,上承“庆历学术”,与“荆公新学”并驾齐驱,下启南宋“道学”。“元祐学术”与“元祐政事”关系紧密,甚至被视为“元祐政事”的意识形态。近百年来,学界虽对“元祐学术”中的蜀学、洛学已作了丰富的个案研究,但从整体上观照“元祐学术”的基本面貌、问题意识与共同旨趣等,尚嫌不足。宋代士大夫一般都兼具学者、官僚、文人三重身份,他们的学术和他们的政治理想、政治行动密不可分,主要目的即实践他们的政治理想,从政治思想的角度来认识“元祐学术”,有助于理解“元祐学术”的本质属性。实际上,“元祐学术”的焦点不在于对“熙丰新法”和“荆公新学”作批判性的理论反思,而在于调适北宋立国以来的“内向治道”规范。所谓的“内向治道”规范,就是一种内倾至皇帝个人修养与权威的统治原理,它...
【文章来源】:湖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1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内容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2章 内向治道规范下的元祐学术群体
2.1 北宋立国以来的内向治道规范
2.1.1 安内养外的外交原则
2.1.2 强干弱枝的基本国策
2.1.3 清静致治的统治方针
2.2 元祐学术概念内涵的形成及演变
2.2.1 哲宗朝孕育雏形
2.2.2 徽宗朝正式形成
2.2.3 钦宗以来的演变
2.3 元祐学术群体的问题意识与共同旨趣
2.3.1 元祐学术群体人物的选择
2.3.2 元祐学术群体对熙丰变法的态度
2.3.3 从回向三代到回向嘉祐
第3章 司马光的中和政治实践论
3.1 易道中和的天人之学要旨
3.2 执中治心的政治实践路径
3.3 再定国是的中和政治实践
第4章 范祖禹的帝学思想建构
4.1 帝学的政治与思想渊源
4.2 帝学的概念内涵及其理论依据
4.3 专法仁宗的治道指归
第5章 刘安世的公议政治精神
5.1 刘安世奏议中的公议政治精神
5.2 刘安世公议政治精神的展开方式
第6章 苏轼和苏辙的人情政治论
6.1 二苏政治思想的人情底色
6.2 二苏通上下之情的政治逻辑进路
第7章 秦观与张耒的政治调和论
7.1 平衡内外的大全之道
7.2 调和新旧的政治指归
第8章 程颐的王道政治理想
8.1 降格以求的政治理想
8.2 王道政治的三重维度
8.3 附程颐谏哲宗折柳考
结论
一、元祐学术的本来面目
二、元祐学术与北宋政治
三、元祐学术的平衡之道
四、元祐学史与道学史
参考文献
1.著作图书文献
1.1 古籍类
1.2 专著类
2.翻译图书文献
3.学术刊物文献
4.学位论文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顺理而治 发政施仁——二程王道政治伦理思想发微[J]. 陈力祥. 求索. 2019(01)
[2]秦观策论新探[J]. 王彬.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06)
[3]元祐党籍碑的立毁与版本源流——兼论元祐党籍名录的变更[J]. 罗昌繁. 北京社会科学. 2018(11)
[4]政事堂与都堂:宋代宰辅理政场域之演变[J]. 田志光. 史学月刊. 2018(07)
[5]元祐学术与北宋中后期辞赋创作——以苏轼为中心的考察[J]. 刘培. 齐鲁学刊. 2018(03)
[6]苏轼君臣观的演进与超越[J]. 庆振轩,云耘.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1)
[7]北宋元祐后期政局探析——以刘挚事迹为中心[J]. 王化雨.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8]宋代经筵制度化与“帝王之学”的形成[J]. 夏福英. 社会科学战线. 2017(10)
[9]“绍述”压力下的元祐之政——论北宋元祐年间的政治路线及其合理化论述[J]. 朱义群. 中国史研究. 2017(03)
[10]思想体系分析法的构成要件及具体运用——以揭示“民贵君轻”专制本质的学术路径为例证[J]. 张分田. 天津社会科学. 2017(01)
博士论文
[1]二程政治哲学研究[D]. 敦鹏.河北大学 2013
[2]司马光治道研究[D]. 顾建军.中共中央党校 2013
[3]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 尹佳涛.南开大学 2010
[4]范祖禹生平与史著研究[D]. 高叶青.陕西师范大学 2008
[5]《诸儒鸣道集》述评[D]. 符云辉.复旦大学 2007
[6]苏门六君子交谊考论[D]. 张丽华.浙江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政治文化视野下的张耒思想研究[D]. 邢宽.西北大学 2015
[2]北宋嘉祐、治平年間理財思潮探析[D]. 任仁仁.华东师范大学 2013
[3]试论苏轼的仁政爱民思想及其实践[D]. 张慧敏.内蒙古大学 2009
[4]司马光政治思想考论[D]. 毕游.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9
[5]范祖禹史学思想初探[D]. 申慧青.河北大学 2008
[6]秦观的思想观念简论[D]. 雷宁.陕西师范大学 2007
[7]蔡确研究[D]. 孙泽娟.河北大学 2006
[8]《尽言集》研究[D]. 占旭东.华东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11999
【文章来源】:湖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1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内容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2章 内向治道规范下的元祐学术群体
2.1 北宋立国以来的内向治道规范
2.1.1 安内养外的外交原则
2.1.2 强干弱枝的基本国策
2.1.3 清静致治的统治方针
2.2 元祐学术概念内涵的形成及演变
2.2.1 哲宗朝孕育雏形
2.2.2 徽宗朝正式形成
2.2.3 钦宗以来的演变
2.3 元祐学术群体的问题意识与共同旨趣
2.3.1 元祐学术群体人物的选择
2.3.2 元祐学术群体对熙丰变法的态度
2.3.3 从回向三代到回向嘉祐
第3章 司马光的中和政治实践论
3.1 易道中和的天人之学要旨
3.2 执中治心的政治实践路径
3.3 再定国是的中和政治实践
第4章 范祖禹的帝学思想建构
4.1 帝学的政治与思想渊源
4.2 帝学的概念内涵及其理论依据
4.3 专法仁宗的治道指归
第5章 刘安世的公议政治精神
5.1 刘安世奏议中的公议政治精神
5.2 刘安世公议政治精神的展开方式
第6章 苏轼和苏辙的人情政治论
6.1 二苏政治思想的人情底色
6.2 二苏通上下之情的政治逻辑进路
第7章 秦观与张耒的政治调和论
7.1 平衡内外的大全之道
7.2 调和新旧的政治指归
第8章 程颐的王道政治理想
8.1 降格以求的政治理想
8.2 王道政治的三重维度
8.3 附程颐谏哲宗折柳考
结论
一、元祐学术的本来面目
二、元祐学术与北宋政治
三、元祐学术的平衡之道
四、元祐学史与道学史
参考文献
1.著作图书文献
1.1 古籍类
1.2 专著类
2.翻译图书文献
3.学术刊物文献
4.学位论文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顺理而治 发政施仁——二程王道政治伦理思想发微[J]. 陈力祥. 求索. 2019(01)
[2]秦观策论新探[J]. 王彬.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06)
[3]元祐党籍碑的立毁与版本源流——兼论元祐党籍名录的变更[J]. 罗昌繁. 北京社会科学. 2018(11)
[4]政事堂与都堂:宋代宰辅理政场域之演变[J]. 田志光. 史学月刊. 2018(07)
[5]元祐学术与北宋中后期辞赋创作——以苏轼为中心的考察[J]. 刘培. 齐鲁学刊. 2018(03)
[6]苏轼君臣观的演进与超越[J]. 庆振轩,云耘.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1)
[7]北宋元祐后期政局探析——以刘挚事迹为中心[J]. 王化雨.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8]宋代经筵制度化与“帝王之学”的形成[J]. 夏福英. 社会科学战线. 2017(10)
[9]“绍述”压力下的元祐之政——论北宋元祐年间的政治路线及其合理化论述[J]. 朱义群. 中国史研究. 2017(03)
[10]思想体系分析法的构成要件及具体运用——以揭示“民贵君轻”专制本质的学术路径为例证[J]. 张分田. 天津社会科学. 2017(01)
博士论文
[1]二程政治哲学研究[D]. 敦鹏.河北大学 2013
[2]司马光治道研究[D]. 顾建军.中共中央党校 2013
[3]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 尹佳涛.南开大学 2010
[4]范祖禹生平与史著研究[D]. 高叶青.陕西师范大学 2008
[5]《诸儒鸣道集》述评[D]. 符云辉.复旦大学 2007
[6]苏门六君子交谊考论[D]. 张丽华.浙江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政治文化视野下的张耒思想研究[D]. 邢宽.西北大学 2015
[2]北宋嘉祐、治平年間理財思潮探析[D]. 任仁仁.华东师范大学 2013
[3]试论苏轼的仁政爱民思想及其实践[D]. 张慧敏.内蒙古大学 2009
[4]司马光政治思想考论[D]. 毕游.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9
[5]范祖禹史学思想初探[D]. 申慧青.河北大学 2008
[6]秦观的思想观念简论[D]. 雷宁.陕西师范大学 2007
[7]蔡确研究[D]. 孙泽娟.河北大学 2006
[8]《尽言集》研究[D]. 占旭东.华东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119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3411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