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气稟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08 12:30
在中国哲学史中气稟思想由来已久,且极其重要。张载的气稟思想在其哲学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贯穿其整个哲学体系。面对汉唐以来儒学中“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圣人”的弊端和佛老思想的冲击,张载自觉迎接挑战,抨击佛老,著书立说。张载从分析“太虚”与“气”的关系入手,创造性地构建了太虚本体论和宇宙生成论的两层结构的宇宙论哲学。这超越了汉唐以来的宇宙论,建立了天道本体论,为宋明理学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在此基础上,张载构建了自己的人性论思想,认为现实人性中有“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地之性”是指根源于太虚本体的纯善无恶的性,这也是人之本性;“气质之性”则是人稟气受形的过程中所稟得的气之性,是有善有恶的。张载的人性论,既肯定了人性的本善,又指明了现实人性中恶的来源。同时,张载还指出人稟气受形之后的“气质之性”是可以通过后天的修养工夫来改变的,即变化气质,使善反之。也就是说,人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学以成圣”。为此,张载提出了“自诚明”与“自明诚”的两条互为表里、相互发明的工夫路径,为人们变化气质,从而尽心知性而知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文章来源】:华侨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来源与意义
一、选题来源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大陆学者对张载本体论思想的研究
二、港台新儒家对张载本体论思想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张载气稟思想的理论背景
第一节 “气稟”小考
第二节 佛老的冲击
第三章 张载气稟思想的基本内涵
第一节 太和之道
第二节 太虚与气
一、太虚本体论
二、宇宙生成论
第三节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第四节 气稟与善恶
第四章 张载变化气质的工夫论
第一节 “自诚明”的内在修养工夫
一、体诚
二、心统性情
三、大其心与虚心
第二节 “自明诚”的外在修养工夫
一、变化气质
二、知礼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张载变化气质说的哲理基础[J]. 张建民. 齐鲁学刊. 2016(02)
[2]张载两层结构的宇宙论哲学探微[J]. 林乐昌. 中国哲学史. 2008(04)
[3]张载成性论及其哲理基础研究[J]. 林乐昌. 中国哲学史. 2005(01)
[4]张载“心统性情”说的基本意涵和历史定位——在张载工夫论演变背景下的考察[J]. 林乐昌. 哲学研究. 2003(12)
[5]张载佚书《孟子说》辑考[J]. 林乐昌. 中国哲学史. 2003(04)
[6]张载太虚三解[J]. 丁为祥. 孔子研究. 2002(06)
[7]宋明理学片论[J]. 李泽厚. 中国社会科学. 1982(01)
[8]张载理气观析疑[J]. 丁伟志. 中国社会科学. 1980(04)
博士论文
[1]本体·工夫·发用:宋代儒学展开的“一贯之道”研究[D]. 崔海东.南京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张载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研究[D]. 孙光耀.西藏民族大学 2016
[2]张载工夫论研究[D]. 刘永娟.山东大学 2013
[3]张载哲学工夫论探赜[D]. 卢艳晗.湘潭大学 2008
[4]气禀人性论的开端[D]. 张二远.上海师范大学 2008
[5]张载的人性论思想研究[D]. 王慰.山东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424162
【文章来源】:华侨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来源与意义
一、选题来源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大陆学者对张载本体论思想的研究
二、港台新儒家对张载本体论思想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张载气稟思想的理论背景
第一节 “气稟”小考
第二节 佛老的冲击
第三章 张载气稟思想的基本内涵
第一节 太和之道
第二节 太虚与气
一、太虚本体论
二、宇宙生成论
第三节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第四节 气稟与善恶
第四章 张载变化气质的工夫论
第一节 “自诚明”的内在修养工夫
一、体诚
二、心统性情
三、大其心与虚心
第二节 “自明诚”的外在修养工夫
一、变化气质
二、知礼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张载变化气质说的哲理基础[J]. 张建民. 齐鲁学刊. 2016(02)
[2]张载两层结构的宇宙论哲学探微[J]. 林乐昌. 中国哲学史. 2008(04)
[3]张载成性论及其哲理基础研究[J]. 林乐昌. 中国哲学史. 2005(01)
[4]张载“心统性情”说的基本意涵和历史定位——在张载工夫论演变背景下的考察[J]. 林乐昌. 哲学研究. 2003(12)
[5]张载佚书《孟子说》辑考[J]. 林乐昌. 中国哲学史. 2003(04)
[6]张载太虚三解[J]. 丁为祥. 孔子研究. 2002(06)
[7]宋明理学片论[J]. 李泽厚. 中国社会科学. 1982(01)
[8]张载理气观析疑[J]. 丁伟志. 中国社会科学. 1980(04)
博士论文
[1]本体·工夫·发用:宋代儒学展开的“一贯之道”研究[D]. 崔海东.南京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张载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研究[D]. 孙光耀.西藏民族大学 2016
[2]张载工夫论研究[D]. 刘永娟.山东大学 2013
[3]张载哲学工夫论探赜[D]. 卢艳晗.湘潭大学 2008
[4]气禀人性论的开端[D]. 张二远.上海师范大学 2008
[5]张载的人性论思想研究[D]. 王慰.山东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4241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3424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