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大临理学思想的“中”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28 13:05
在宋明理学的诸位思想家中,吕大临无疑是身份极为特殊的一位。吕大临生于关中书香世家,精研于礼,并先后师从于张载、二程,传承关学和洛学,且有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之趋势。在吕大临现存的著作中,他在继承关学气本论和洛学理本论的基础上,以“中”融会关洛,认为“道”即“天地之中”,提出“中”为天下大本,“中”是不易之理,是天道人道的准则。围绕“中”的讨论是吕大临理学思想的核心,不论是在代表其早期思想的《易章句》中,还是在成熟时期的著述《中庸解》《论中书》中,吕大临都以“中”为大本,并提出“中即本”、“中即性”、“中者道之所由出”、“赤子之心名之为中”、“求中”等心性工夫一体的系统理论。“中”论是吕大临理学思想最集中的阐发,也是最独特之处,“中”贯通于天人,即是天道内在的本质属性,也是万物生生之不易准则。本文围绕吕大临的“中”论展开,从天道观、本体论、心性论、工夫论几个方面,阐述“中”论在吕大临理学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性,认为“中”论是能够代表其思想的核心理论。吕大临由“中”的形上义的确立,将“中”与“天命”、“道”、“性”、“本心”相贯通,他既从天道下贯的宇宙论视角下,将“中”贯穿于天人之道的始终,又从...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目的和研究意义
2.文献综述
2.1 对吕大临现存文献的整理
2.2 对吕大临思想做整体研究的著作和论文
2.3 对吕大临的学术观点进行深入研究的著述
3.主要思路与框架
第一章 吕大临学术思想背景概述
1.1 吕大临的学术经历
1.1.1 家学重礼
1.1.2 师从张载
1.1.3 从学二程
1.2 吕大临的著作
1.2.1 主要著述简介
1.2.2 本文涉及著作
第二章 “中”论的理论前提
2.1 吕大临对张载“气论”的继承
2.1.1 张载关于“太虚”与“气”的思想
2.1.2 吕大临论“气”
2.2 “天下通一气,万物通一理”
2.3 道即天地之中
第三章 “中即本”——以“中”贯通天人
3.1 《易章句》关于“中”的思想
3.2 “中即本”
3.3 “中者,性与天道也”
第四章 “中即性”——“中”为超越本体
4.1 天、命、性
4.2 “中”与“道”
4.3 “中”与“性”
4.4 中的含义
4.4.1 程颐:“在中”与“中之道”
4.4.2 吕大临:中是形上本体
第五章 中与本心——求中的工夫
5.1 已发未发
5.2 中即本心
5.3 求中之工夫
5.3.1 反求吾心
5.3.2 克己复礼
5.4 求中与“道南指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吕大临的《大学》诠释——兼论其与张载、二程思想的关联[J]. 曹树明. 哲学动态. 2018(07)
[2]“道由中出”与“通经践礼”——论吕大临的道学实践宗旨[J]. 邸利平.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5)
[3]吕大临“虚而诚”的天道观[J]. 刘艳,解光宇.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3)
[4]吕大临的心性论及其与关学、洛学的融合[J]. 李敬峰.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2)
[5]吕大临“性与天道”思想探析[J]. 刘艳.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6)
[6]吕大临《诗传》考论[J]. 李如冰.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5)
[7]吕大临佚文《西铭解》辑释[J]. 曹树明. 唐都学刊. 2013(03)
[8]张载、吕大临与“性与天道”问题[J]. 文碧方.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6)
[9]吕大临与北宋理学[J]. 文碧方. 嘉应学院学报. 2009(01)
[10]论张载、吕大临对“性与天道”问题的探讨[J]. 文碧方. 嘉应学院学报. 2008(04)
硕士论文
[1]吕大临理学思想研究[D]. 陈莉莉.中央民族大学 2018
[2]性与天道—本体论视域中吕大临理学思想研究[D]. 刘艳.安徽大学 2013
[3]吕大临学术思想研究[D]. 石磊.南昌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54107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目的和研究意义
2.文献综述
2.1 对吕大临现存文献的整理
2.2 对吕大临思想做整体研究的著作和论文
2.3 对吕大临的学术观点进行深入研究的著述
3.主要思路与框架
第一章 吕大临学术思想背景概述
1.1 吕大临的学术经历
1.1.1 家学重礼
1.1.2 师从张载
1.1.3 从学二程
1.2 吕大临的著作
1.2.1 主要著述简介
1.2.2 本文涉及著作
第二章 “中”论的理论前提
2.1 吕大临对张载“气论”的继承
2.1.1 张载关于“太虚”与“气”的思想
2.1.2 吕大临论“气”
2.2 “天下通一气,万物通一理”
2.3 道即天地之中
第三章 “中即本”——以“中”贯通天人
3.1 《易章句》关于“中”的思想
3.2 “中即本”
3.3 “中者,性与天道也”
第四章 “中即性”——“中”为超越本体
4.1 天、命、性
4.2 “中”与“道”
4.3 “中”与“性”
4.4 中的含义
4.4.1 程颐:“在中”与“中之道”
4.4.2 吕大临:中是形上本体
第五章 中与本心——求中的工夫
5.1 已发未发
5.2 中即本心
5.3 求中之工夫
5.3.1 反求吾心
5.3.2 克己复礼
5.4 求中与“道南指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吕大临的《大学》诠释——兼论其与张载、二程思想的关联[J]. 曹树明. 哲学动态. 2018(07)
[2]“道由中出”与“通经践礼”——论吕大临的道学实践宗旨[J]. 邸利平.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5)
[3]吕大临“虚而诚”的天道观[J]. 刘艳,解光宇.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3)
[4]吕大临的心性论及其与关学、洛学的融合[J]. 李敬峰.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2)
[5]吕大临“性与天道”思想探析[J]. 刘艳.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6)
[6]吕大临《诗传》考论[J]. 李如冰.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5)
[7]吕大临佚文《西铭解》辑释[J]. 曹树明. 唐都学刊. 2013(03)
[8]张载、吕大临与“性与天道”问题[J]. 文碧方.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6)
[9]吕大临与北宋理学[J]. 文碧方. 嘉应学院学报. 2009(01)
[10]论张载、吕大临对“性与天道”问题的探讨[J]. 文碧方. 嘉应学院学报. 2008(04)
硕士论文
[1]吕大临理学思想研究[D]. 陈莉莉.中央民族大学 2018
[2]性与天道—本体论视域中吕大临理学思想研究[D]. 刘艳.安徽大学 2013
[3]吕大临学术思想研究[D]. 石磊.南昌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541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3554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