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大师显密融贯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1 20:20
随着近代中国佛教复兴运动的兴起,密宗的复兴也在这波浪潮中得到了以太虚大师为首的中国佛教界的重视,东密的回传以及之后藏密的传入,在中国掀起了一股学习密宗的热潮,但是因为东密标榜“密胜显劣”的排他性教义以及藏密因与内地宗教文化的差异而导致不断被曲解和丑化,引发了中国佛教诸宗与密宗之间的矛盾,显密佛教之间的冲突也愈演愈烈。太虚大师作为近代中国佛教复兴运动的领导者,也是复兴中国密宗的积极倡导者,必须对“显密之争”做出回应。太虚大师总摄佛教各宗教义,以台、贤、禅诸宗教理来阐释密宗,并且依据教、理、行、果等方面的内容来对密宗进行判摄。在教、理的方面,太虚大师驳斥了日本弘法大师空海将佛教分为显、密二教的错误理论,而认为藏传佛教将“显”与“密”的关系划分为“显经密续”则较为妥当,密教是大乘八宗之一,不得别为一教。在行持方面,太虚大师将佛法的修行分为律、禅、密、净四门,指出这四个行门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可互相含摄,各宗的行持只是各对机宜,没有孰胜孰劣的分别。在果证方面,太虚大师认为密宗所推崇的“即身成佛”理论只是菩萨说法之方便意,批判了密宗人士将“即身成佛”理解为执此肉身不需经历数劫,今生现世即可修证成...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背景及意义
2、研究现状
3、论文的研究方法
4、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第1章 太虚大师显密融贯思想的形成背景
1.1 中国近代佛教复兴运动兴起
1.2 显密佛教之争论
第2章 太虚大师显密融贯思想的主要内容
2.1 太虚大师对密宗的判摄
2.1.1 密宗之“密”义
2.1.2 太虚大师对密宗地位的判定
2.2 太虚大师对显密佛教的融通
2.2.1 密教成佛观—“即身成佛”义初探
2.2.2 天台宗与密宗的融通—六即佛义与即身成佛
2.2.3 禅宗与密宗的融通—见性成佛与即身成佛
2.2.4 太虚大师对密宗相关问题的抉择
第3章 太虚大师显密融贯思想的影响评估
3.1 促进“中密”的复兴
3.1.1 显密互学重铸“中密”
3.1.2 建立汉藏教理院-沟通汉藏文化
3.2 促进汉藏政治关系的和解
3.2.1 调解达赖与班禅关系—维护汉藏和平
3.2.2 汉藏佛教融和对维护国家统一的意义
总结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佛教现代转型的探索——以太虚大师人生佛教思想为核心[J]. 李虎群.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4)
[2]太虚大师与当代的人间佛教[J]. 洪修平. 佛学研究. 2017(02)
[3]试论民国时期汉藏佛教界的“显密融会”观[J]. 肖高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4)
[4]近代佛教界显密纷争的再探讨[J]. 李郑龙.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2)
[5]宗喀巴显密判教标准分析[J]. 朱丽霞. 佛学研究. 2012(00)
[6]藏传佛教判教源流初探[J]. 何杰峰.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5)
[7]太虚大师为支那堪布翻案[J]. 尹邦志. 宗教学研究. 2012(02)
[8]太虚大师对大乘八宗的判摄[J]. 傅映兰. 宗教学研究. 2010(04)
[9]太虚法师对藏传密教的融铸[J]. 丁小平.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
[10]太虚大师之人间佛教思想的阐释[J]. 王易.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博士论文
[1]民国时期汉藏佛教界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D]. 王海燕.中央民族大学 2007
[2]太虚对中国佛教现代化道路的抉择[D]. 罗同兵.四川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太虚法师判教思想研究[D]. 陈茜楠.西南大学 2018
[2]汉藏教理院(1932-1950)研究[D]. 何洁.四川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583402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背景及意义
2、研究现状
3、论文的研究方法
4、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第1章 太虚大师显密融贯思想的形成背景
1.1 中国近代佛教复兴运动兴起
1.2 显密佛教之争论
第2章 太虚大师显密融贯思想的主要内容
2.1 太虚大师对密宗的判摄
2.1.1 密宗之“密”义
2.1.2 太虚大师对密宗地位的判定
2.2 太虚大师对显密佛教的融通
2.2.1 密教成佛观—“即身成佛”义初探
2.2.2 天台宗与密宗的融通—六即佛义与即身成佛
2.2.3 禅宗与密宗的融通—见性成佛与即身成佛
2.2.4 太虚大师对密宗相关问题的抉择
第3章 太虚大师显密融贯思想的影响评估
3.1 促进“中密”的复兴
3.1.1 显密互学重铸“中密”
3.1.2 建立汉藏教理院-沟通汉藏文化
3.2 促进汉藏政治关系的和解
3.2.1 调解达赖与班禅关系—维护汉藏和平
3.2.2 汉藏佛教融和对维护国家统一的意义
总结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佛教现代转型的探索——以太虚大师人生佛教思想为核心[J]. 李虎群.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4)
[2]太虚大师与当代的人间佛教[J]. 洪修平. 佛学研究. 2017(02)
[3]试论民国时期汉藏佛教界的“显密融会”观[J]. 肖高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4)
[4]近代佛教界显密纷争的再探讨[J]. 李郑龙.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2)
[5]宗喀巴显密判教标准分析[J]. 朱丽霞. 佛学研究. 2012(00)
[6]藏传佛教判教源流初探[J]. 何杰峰.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5)
[7]太虚大师为支那堪布翻案[J]. 尹邦志. 宗教学研究. 2012(02)
[8]太虚大师对大乘八宗的判摄[J]. 傅映兰. 宗教学研究. 2010(04)
[9]太虚法师对藏传密教的融铸[J]. 丁小平.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
[10]太虚大师之人间佛教思想的阐释[J]. 王易.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博士论文
[1]民国时期汉藏佛教界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D]. 王海燕.中央民族大学 2007
[2]太虚对中国佛教现代化道路的抉择[D]. 罗同兵.四川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太虚法师判教思想研究[D]. 陈茜楠.西南大学 2018
[2]汉藏教理院(1932-1950)研究[D]. 何洁.四川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5834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3583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