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思想评论论文 >

高中思想政治课双主体互动教学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14 21:09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新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使命和新要求需要思想政治课采用更多创新的教育模式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进而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顺应时代发展和教学改革的要求,思想政治课双主体互动教学突破了传统“一对多”的课堂模式,使教师与学生成为平等的教学活动主体,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有助于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实效性,使师生在和谐互动中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文章在阅读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调查研究、观察、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针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双主体互动教学的实施情况展开研究。通过对朝阳市下属三所高级中学的师生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双主体互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诸如互动主体不平等、互动内容不深入、互动氛围不活跃、互动形式单一化、缺乏情感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专业能力不足、教学设计欠佳、课堂教学评价不合理以及学生主体意识与认知水平有待提升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及成因从教师、学生、学校三个层面分别提出具体... 

【文章来源】:渤海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高中思想政治课双主体互动教学的应用研究


关于课堂学习方式的问题研究

课堂,机会,学生


图 2-2:关于课堂表现机会的问题研究学生参与互动的机会不平等是指教师通常选择学习成绩较前排的学生进行互动,即互动的对象是局部而不是全体。根生反映教师更倾向于选择具有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互动开展。而那些学习不太好的学生却经常地被忽视甚至埋没,会。其次,37.07%的学生表示教师更倾向于选择更积极的学活跃的学生性格往往都比较外向,能为课堂调动一些活力。中,总会刻意地去躲避互动,即使参与到互动中表现也极为一定的教育机智,大都不愿去挑战这种尴尬的局面。因此,分性格内向的学生丧失掉了互动机会。(如图 2-3)此外,理优势,容易被老师关注与发现,因此成为师生互动的首选

学生,情况,课堂,教师


图 2-2:关于课堂表现机会的问题研究学生参与互动的机会不平等是指教师通常选择学习成绩较好、课堂较活跃或者坐前排的学生进行互动,即互动的对象是局部而不是全体。根据调查数据,59.13%的生反映教师更倾向于选择具有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互动,认为这更有利于教学开展。而那些学习不太好的学生却经常地被忽视甚至埋没,缺少了更多表达自我的会。其次,37.07%的学生表示教师更倾向于选择更积极的学生进行互动。课堂上比活跃的学生性格往往都比较外向,能为课堂调动一些活力。而性格内向的学生在课中,总会刻意地去躲避互动,即使参与到互动中表现也极为的腼腆害羞。若教师没一定的教育机智,大都不愿去挑战这种尴尬的局面。因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分性格内向的学生丧失掉了互动机会。(如图 2-3)此外,前排的学生占有优先的理优势,容易被老师关注与发现,因此成为师生互动的首选对象。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视角看笛卡尔自我的发现——论现象学对笛卡尔开端的误解[J]. 张雨凝.  德国哲学. 2018(01)
[2]基于素质教育的中小学教师激励机制研究[J]. 丁晶.  基础教育研究. 2018(16)
[3]营造人本校园文化 构建人本师资队伍[J]. 赵军.  基础教育参考. 2018(07)
[4]主体间性视域下现代师生关系的建构[J]. 刘梦华.  教学研究. 2018(02)
[5]“双向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探索[J]. 夏雨苗,韦如愿.  新西部. 2017(25)
[6]浅议互动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 梁淑琴,秦葆丽.  教学与管理. 2017(18)
[7]农村初中实施教师激励机制的问题及建议——以河南省F校作为研究个案[J]. 王绽蕊,陈静.  教育现代化. 2017(23)
[8]课堂师生互动之差异的研究:进程、现状与反思[J]. 黄金,钱旭升.  课程教学研究. 2017(04)
[9]双主体互动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J]. 魏冬捷,周亚东.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10]对思想政治课师生互动教学方法实施的几点思考[J]. 于欣宜.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6(36)

硕士论文
[1]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邓文丽.华中师范大学 2014
[2]“双主体”的最佳结合——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研究[D]. 叶筱斐.上海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6252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36252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0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