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的“共同活动方式”思想及其意义
发布时间:2022-05-08 20:55
本文的核心概念“共同活动方式”是马克思在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时经常使用的概念。本文突出此概念的目的是进一步深化对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原理的理解。面对新时代和新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在原有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概念的框架下,出现了解释力弱化的现象。比如,以往我们把生产力定义为人的社会生产能力,其中包括生产者、生产资料、生产对象等因素。这种理解面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时就出现了理论的解释力明显不足的问题。因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把生产侧看成一种组织结构,它不仅包括劳动者的素质、生产资料、生产对象,还包括产业结构、生产的机制体制、政府的公共政策及生产的供给方式等因素。这说明现代社会生产已经变成了社会全方位生产要素如何组织、如何建构的问题了。所以面对新时代的新理论要求,有必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出发,对历史唯物主义中某些原理做出新的理解。马克思提出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指人们的社会共同生产活动的组织形式和结构样式。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共同活动方式也是一种生产力。也就是说,生产力不单是指生产者、生产资料、生产对象的生产能力问题,还包括这些生产要素以何种方式被组织起来的问题。而在选择生产活...
【文章页数】:12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价值与意义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方法
1.3.3 创新点
第2章 马克思“共同活动方式”思想的理论来源
2.1 亚里士多德“人是政治的动物”思想
2.1.1 亚里士多德为什么提出“人是政治的动物”
2.1.2 亚里士多德“人是政治的动物”论断的历史氛围
2.1.3 “人是政治的动物”表现了当时人们对共同活动方式的素朴觉知
2.1.4 对亚里士多德“人是政治的动物”论断的特征分析
2.2 德国古典哲学
2.2.1 “理性是普遍性的存在”是共同活动方式唯心的本体论证明
2.2.2 “自我具有能动性”是共同活动方式的辩证发展动力
2.2.3 “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是共同活动方式的理性自觉
2.3 费尔巴哈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思想是共同活动方式的唯物论直观
第3章 马克思“共同活动方式”思想的基本内容
3.1 马克思的“共同活动方式”思想的经典阐释
3.1.1 共同活动方式的文本考查
3.1.2 人的共同活动方式建立在社会关系之中
3.1.3 共同活动方式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人具有自我意识
3.1.4 人通过实践来达到共同活动方式的自觉
3.2 共同活动方式的构成要素
3.2.1 社会生产的物质条件
3.2.2 人(生产者)的素质
3.2.3 社会分工协作
3.2.4 社会制度
3.3 共同活动方式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相互关系
3.3.1 共同活动方式与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3.3.2 共同活动方式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3.3.3 共同活动方式与生产方式的相互关系
3.4 共同活动方式的基本特征
3.4.1 共同活动方式的社会性
3.4.2 共同活动方式的客观性
3.4.3 共同活动方式的历史性
3.4.4 共同活动方式的规律性
第4章 马克思“共同活动方式”思想在历史演进中的证明
4.1 原始社会简单初级的活动方式
4.1.1 原始生产是人类最初的共同活动
4.1.2 原始最初的共同活动及其各个阶段
4.1.3 原始共同活动方式的发展产生了私有制
4.2 从原始共同活动方式到个体家庭活动方式
4.2.1 个体家庭活动方式的出现
4.2.2 国家活动方式的产生
4.2.3 个体家庭活动方式向国家活动方式的演进
4.3 从个体家庭活动方式到集体活动方式
4.3.1 工场手工业的产生
4.3.2 以工场手工业为基础的多种社会组织的形成
4.3.3 集体活动方式通过社会组织中介参与国家生活
4.4 社会化大生产是人类共同活动方式的现代高级形式
4.4.1 从集体活动方式向社会化大生产的转变
4.4.2 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及发展过程
4.4.3 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
4.4.4 真正理想的共同活动方式只有在共产主义才能产生
第5章 马克思“共同活动方式”思想的当代意义
5.1 理论意义:深化了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
5.1.1 深化了对生产力概念的理解
5.1.2 合理地解释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
5.1.3 强调了生产方式概念的理论地位
5.2 实践意义:为新时代人类社会的新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5.2.1 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理论支撑
5.2.2 为深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理论基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显相世界的分节觉识——广松涉《存在与意义》解读[J]. 张一兵. 社会科学研究. 2019(02)
[2]重识社会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边界——舒尔茨《生产运动》解读[J]. 张一兵. 求是学刊. 2019(01)
[3]实践概念的嬗变与发展——基于哲学思维方式变迁的视角[J]. 张梅艳. 浙江社会科学. 2017(02)
[4]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理论特质和品格[J]. 杨卫军. 学习与实践. 2016(09)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特色研究述评[J]. 曾德盛. 桂海论丛. 2012(01)
[6]关于生产力的新概念[J]. 于光远. 太平洋学报. 2011(01)
[7]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理论的当代形态探索[J]. 朝克.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0(06)
[8]基于生产力理论的“生产的自然条件”概念新探[J]. 解保军. 鄱阳湖学刊. 2010(05)
[9]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唯物史观的论争辨析[J]. 糜海波. 学术探索. 2010(04)
[10]30年来国内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研究综述[J]. 高天琼,贺祥林.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4)
本文编号:3652359
【文章页数】:12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价值与意义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方法
1.3.3 创新点
第2章 马克思“共同活动方式”思想的理论来源
2.1 亚里士多德“人是政治的动物”思想
2.1.1 亚里士多德为什么提出“人是政治的动物”
2.1.2 亚里士多德“人是政治的动物”论断的历史氛围
2.1.3 “人是政治的动物”表现了当时人们对共同活动方式的素朴觉知
2.1.4 对亚里士多德“人是政治的动物”论断的特征分析
2.2 德国古典哲学
2.2.1 “理性是普遍性的存在”是共同活动方式唯心的本体论证明
2.2.2 “自我具有能动性”是共同活动方式的辩证发展动力
2.2.3 “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是共同活动方式的理性自觉
2.3 费尔巴哈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思想是共同活动方式的唯物论直观
第3章 马克思“共同活动方式”思想的基本内容
3.1 马克思的“共同活动方式”思想的经典阐释
3.1.1 共同活动方式的文本考查
3.1.2 人的共同活动方式建立在社会关系之中
3.1.3 共同活动方式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人具有自我意识
3.1.4 人通过实践来达到共同活动方式的自觉
3.2 共同活动方式的构成要素
3.2.1 社会生产的物质条件
3.2.2 人(生产者)的素质
3.2.3 社会分工协作
3.2.4 社会制度
3.3 共同活动方式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相互关系
3.3.1 共同活动方式与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3.3.2 共同活动方式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3.3.3 共同活动方式与生产方式的相互关系
3.4 共同活动方式的基本特征
3.4.1 共同活动方式的社会性
3.4.2 共同活动方式的客观性
3.4.3 共同活动方式的历史性
3.4.4 共同活动方式的规律性
第4章 马克思“共同活动方式”思想在历史演进中的证明
4.1 原始社会简单初级的活动方式
4.1.1 原始生产是人类最初的共同活动
4.1.2 原始最初的共同活动及其各个阶段
4.1.3 原始共同活动方式的发展产生了私有制
4.2 从原始共同活动方式到个体家庭活动方式
4.2.1 个体家庭活动方式的出现
4.2.2 国家活动方式的产生
4.2.3 个体家庭活动方式向国家活动方式的演进
4.3 从个体家庭活动方式到集体活动方式
4.3.1 工场手工业的产生
4.3.2 以工场手工业为基础的多种社会组织的形成
4.3.3 集体活动方式通过社会组织中介参与国家生活
4.4 社会化大生产是人类共同活动方式的现代高级形式
4.4.1 从集体活动方式向社会化大生产的转变
4.4.2 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及发展过程
4.4.3 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
4.4.4 真正理想的共同活动方式只有在共产主义才能产生
第5章 马克思“共同活动方式”思想的当代意义
5.1 理论意义:深化了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
5.1.1 深化了对生产力概念的理解
5.1.2 合理地解释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
5.1.3 强调了生产方式概念的理论地位
5.2 实践意义:为新时代人类社会的新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5.2.1 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理论支撑
5.2.2 为深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理论基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显相世界的分节觉识——广松涉《存在与意义》解读[J]. 张一兵. 社会科学研究. 2019(02)
[2]重识社会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边界——舒尔茨《生产运动》解读[J]. 张一兵. 求是学刊. 2019(01)
[3]实践概念的嬗变与发展——基于哲学思维方式变迁的视角[J]. 张梅艳. 浙江社会科学. 2017(02)
[4]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理论特质和品格[J]. 杨卫军. 学习与实践. 2016(09)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特色研究述评[J]. 曾德盛. 桂海论丛. 2012(01)
[6]关于生产力的新概念[J]. 于光远. 太平洋学报. 2011(01)
[7]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理论的当代形态探索[J]. 朝克.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0(06)
[8]基于生产力理论的“生产的自然条件”概念新探[J]. 解保军. 鄱阳湖学刊. 2010(05)
[9]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唯物史观的论争辨析[J]. 糜海波. 学术探索. 2010(04)
[10]30年来国内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研究综述[J]. 高天琼,贺祥林.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4)
本文编号:36523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3652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