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思想评论论文 >

五四后胡适与吴稚晖的思想分歧与互动

发布时间:2022-07-14 12:32
  五四运动以后社会处于巨大的变动之中,在危机意识的刺激之下,知识分子从“坐而言”转向“起而行”,在政治、文化、社会改造上的取向各异,争论不断。这一时期胡适与吴稚晖在科学观、政治改造到教育理念等方面的论述,有相互借重的一面,也有歧异纷出根本对立的一面。吴稚晖与胡适虽然在所受教育和早年经历上有所差别,但是对于社会问题的共同关注给了他们发表自身观点和相互交流的前提。1923年,在“科学与玄学”的大讨论中,吴稚晖与胡适发表他们对于科学与人生观内在联系的看法,进而将问题引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矛盾关系,从而进一步阐释他们对于中国近代文明的不同思考。在社会激进主义和行动意识的影响下,吴稚晖和胡适的政治态度都发生了改变,从制度构建上讲,因“无政府主义”和“好政府主义”不同的理论基础决定了两方政治构想的差异,但最终都因政治理论过高的“理想主义”导致失败;从政治思想建设上讲,道德意识成为两者规范社会政治的出发点,而随着中国社会的重组,吴稚晖和胡适的政治思想被重新定位也同步发生。五四以后,社会的改变同样改变着胡适和吴稚晖的教育思想。这一时期教育的两种方式“普及”与“提高”,被赋予“启蒙”与“救亡”的双重时代...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概念界定、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第一章 胡适与吴稚晖的思想底色
    第一节 吴稚晖和胡适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 吴稚晖与胡适的早年交往
第二章 胡适与吴稚晖的科学观
    第一节 “科学”遭受质疑
    第二节 科学的人生观
    第三节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第四节 文明的内在紧张
第三章 胡适与吴稚晖的政治观念
    第一节 胡适和吴稚晖政治主张
    第二节 “解决武力”与“武力解决”
    第三节 道德在政治中发挥的作用
    第四节 国民党的吴稚晖和中国的胡适
第四章 胡适与吴稚晖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教育的普及
    第二节 工读互助思想与实践
    第三节 大学教育与社会变革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明与文化:后五四时代梁漱溟与胡适的争论[J]. 罗志田.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3)
[2]“科玄论战”与马克思主义[J]. 伍光良.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5(04)
[3]马克思与无政府主义的第三次遭遇[J]. 林钊.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4(06)
[4]“科玄论战”对唯物史观中国化进程的影响——兼论“科玄论战”中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人生观[J]. 朱昆.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4(01)
[5]试析中国无政府主义在五四时期兴起的原因[J]. 李晓丽.  传承. 2010(30)
[6]启蒙批判与学术研究的双重变奏——整理国故运动中的胡适[J]. 陈来.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4)
[7]五四前后北大学术纷争与胡适“整理国故”缘起[J]. 王天根.  近代史研究. 2009(02)
[8]寻找秩序——中国思想史脉络中的张君劢研究[J]. 成庆.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1)
[9]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述评[J]. 闫虹珏.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S1)
[10]“科玄论战”与科学实证精神[J]. 李志英.  科学与无神论. 2006(06)



本文编号:36611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36611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8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