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文艺思想流变论
发布时间:2022-07-20 18:16
历经清朝的覆灭,民国政府的衰败和新中国的成立,老舍始终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热切的民族情怀,以文艺来解释人生、宣传抗战和为工农兵大众服务,在中国现当代文艺理论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老舍文艺思想的流变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山东时期(1930年7月至1937年11月);抗战时期(1937年11月至1946年3月);新中国时期(1949年12月至1966年8月)。山东时期是老舍文艺思想生成的重要阶段,他在努力追求文学的艺术性和独立性的同时,要求文艺表现并解释社会人生,使用俗白有力的人民语言并运用寓庄于谐的幽默艺术。抗战这一时代背景促使老舍暂别文学的艺术性追求而走向文艺通俗化,他强调作家要有“国家至上,抗战第一”的思想,要有“旧瓶新酒,通俗文艺”及“新旧文艺,兼容并纳”的理念转变。新中国时期,他主张文艺为工农兵大众服务,文艺在服务的同时须遵循自身的规律。老舍文艺思想发生变化有四点缘由:一是童年不幸的身世和贫困的生存环境造就了他刚强的性格;二是五四运动改变了他的思想观念;三是中西方文化的影响;四是国家至上的民族情怀。全面审视老舍三个时期的文艺思想,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语境中老舍文艺思想的主要特征及整...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缘起
2 研究现状
3 研究意义
第1章 山东时期:文学的艺术性坚守
1.1 文艺表现并解释社会人生
1.2 使用俗白有力的人民语言
1.3 运动寓庄于谐的幽默艺术
第2章 抗战时期:文艺通俗化走向
2.1 “国家至上,抗战第一”的思想观念
2.2 “旧瓶新酒,通俗文艺”的写作方式
2.3 “新旧文艺,兼容并纳”的理念转变
第3章 新中国时期:文艺大众化转变
3.1 文艺为工农兵大众服务
3.2 文艺须遵循自身的规律
第4章 老舍文艺思想流变的缘由
4.1 不幸和贫困造就刚强的性格
4.2 五四运动改变思想观念
4.3 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4.4 国家至上的民族情怀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改革语言到重塑思想——论1930年代的文艺大众化运动[J]. 王立峰.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2]老舍与“五四”新文化运动[J]. 谢昭新. 学术界. 2019(05)
[3]通俗文艺应该怎样写——老舍通俗文艺创作理论述评[J]. 纪德君. 学术研究. 2018(06)
[4]七月社的文艺座谈会与胡风问题的形成[J]. 蓝善康,李永东.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3)
[5]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艺大众化运动探析[J]. 林红. 党的文献. 2017(03)
[6]老舍在文学场“小阳春”中的习性表现[J]. 徐仲佳,张文香. 中国文学批评. 2017(02)
[7]谈谈老舍的文论[J]. 吴小美.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6(11)
[8]老舍与钱钟书小说幽默讽刺艺术的比较研究[J]. 朱秀英. 山东社会科学. 2015(S2)
[9]论老舍在新中国文学场的占位[J]. 徐仲佳.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5(09)
[10]从话语范型看建国后老舍的创作及思想转变[J]. 张海元,田婷,查玉瑶.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3)
硕士论文
[1]抗战时期老舍的通俗文艺创作研究[D]. 王琼琼.苏州大学 2017
[2]老舍早期文学思想研究[D]. 赵沛瑜.辽宁大学 2016
[3]老舍《文学概论讲义》中的“心”观念研究[D]. 李丹.西北民族大学 2012
[4]论老舍早期的文艺思想[D]. 刘媛.苏州大学 2008
[5]老舍通俗文艺理论与创作的研究[D]. 彭丽华.厦门大学 2008
[6]老舍文化心理的流变及其体现的老舍思想[D]. 于丹.延边大学 2006
[7]抗战时期老舍的文学观及但丁之影响[D]. 李冬媛.重庆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664505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缘起
2 研究现状
3 研究意义
第1章 山东时期:文学的艺术性坚守
1.1 文艺表现并解释社会人生
1.2 使用俗白有力的人民语言
1.3 运动寓庄于谐的幽默艺术
第2章 抗战时期:文艺通俗化走向
2.1 “国家至上,抗战第一”的思想观念
2.2 “旧瓶新酒,通俗文艺”的写作方式
2.3 “新旧文艺,兼容并纳”的理念转变
第3章 新中国时期:文艺大众化转变
3.1 文艺为工农兵大众服务
3.2 文艺须遵循自身的规律
第4章 老舍文艺思想流变的缘由
4.1 不幸和贫困造就刚强的性格
4.2 五四运动改变思想观念
4.3 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4.4 国家至上的民族情怀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改革语言到重塑思想——论1930年代的文艺大众化运动[J]. 王立峰.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2]老舍与“五四”新文化运动[J]. 谢昭新. 学术界. 2019(05)
[3]通俗文艺应该怎样写——老舍通俗文艺创作理论述评[J]. 纪德君. 学术研究. 2018(06)
[4]七月社的文艺座谈会与胡风问题的形成[J]. 蓝善康,李永东.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3)
[5]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艺大众化运动探析[J]. 林红. 党的文献. 2017(03)
[6]老舍在文学场“小阳春”中的习性表现[J]. 徐仲佳,张文香. 中国文学批评. 2017(02)
[7]谈谈老舍的文论[J]. 吴小美.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6(11)
[8]老舍与钱钟书小说幽默讽刺艺术的比较研究[J]. 朱秀英. 山东社会科学. 2015(S2)
[9]论老舍在新中国文学场的占位[J]. 徐仲佳.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5(09)
[10]从话语范型看建国后老舍的创作及思想转变[J]. 张海元,田婷,查玉瑶.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3)
硕士论文
[1]抗战时期老舍的通俗文艺创作研究[D]. 王琼琼.苏州大学 2017
[2]老舍早期文学思想研究[D]. 赵沛瑜.辽宁大学 2016
[3]老舍《文学概论讲义》中的“心”观念研究[D]. 李丹.西北民族大学 2012
[4]论老舍早期的文艺思想[D]. 刘媛.苏州大学 2008
[5]老舍通俗文艺理论与创作的研究[D]. 彭丽华.厦门大学 2008
[6]老舍文化心理的流变及其体现的老舍思想[D]. 于丹.延边大学 2006
[7]抗战时期老舍的文学观及但丁之影响[D]. 李冬媛.重庆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6645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3664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