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绍升佛儒会通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2-07-29 21:09
彭绍升是清代中期由儒入佛的佛教居士之典范。清代中期,社会危机感加深、传统社会权力结构瓦解、考据学风下学思失衡,清代儒学发展渐渐进入价值资源枯竭的状态。在这种情境下,许多学者试图扭转这种知识对思想的剥离,出现了许多“反潮流”的儒士。例如戴东原对“理学”的反动和对“情欲”的拨乱反正、彭绍升利用佛教对阳明学进行信仰化的改造等。这些尝试实际上都都试图为处在困境中的清代学术思想寻找一条可行的道路。本文主要探讨彭绍升在清代中期儒学困境中倡导会通佛儒、圆融无碍的思想尝试。以彭绍升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受到了晚明以来三教会通思想的影响,试图用佛教的理事无碍思想和净土终极关怀来重构儒学。从佛教中汲取相关资源来弥补当时儒学中“尊德性”与“道问学”之间的紧张状况。最终构筑了一套会通佛儒的思想体系,深刻影响了近代佛学的复兴潮流。本文拟从四个部分研究和探讨彭绍升会同佛儒的思想。首先是对彭绍升会同佛儒的思想背景,包括清代中期儒学发展状况、彭绍升自身的家学渊源及学友影响,以及其佛儒思想转化的渊源进行简要介绍。这部分包括其由儒学世家子弟转向佛学研究的动机和原因。其次探讨彭绍升佛儒思想的转变和融合,包括援佛入儒和会通儒佛两...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彭绍升生平及其思想形成的背景
第一节 彭绍升生平及其家学
一、生平交游及著述
二、长洲彭氏的家学渊源
第二节 清代中期儒学的发展状况
一、儒学落入考据“窠臼”
二、晚明以来三教会通思潮
第三节 彭绍升儒佛思想转化渊源
一、转佛历程
二、入佛动机
第三章 彭绍升佛儒思想的转变与融合
第一节 援佛入儒—佛儒思想的转变
一、天命人性论
二、为学之道
三、生死观
四、情欲观
第二节 贯通佛儒—佛儒思想的融合
一、“道”的一致性
二、“经世”原则的统一
三、念佛即是性理学问
第四章 彭绍升佛儒会通思想之实践
第一节 在儒而儒,在佛而佛
一、力行儒家之志
二、笃实净土实修
第二节 为佛家“列传”
一、取材选择讲究“史法”
二、传记内容贯通佛儒
三、史评按语暗含褒贬
第三节 以佛入诗
第五章 彭绍升佛儒融合思想的影响
第一节 集居士之大成
第二节 探索心性良知,重拾价值理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彭绍升生平大事年表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彭绍升史学编撰思想研究[J]. 田春苗.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01)
[2]梅枯鹤去人何在,冷彻孤亭月四更——论彭绍升的诗歌艺术[J]. 钱寅. 中国佛学. 2017(01)
[3]命、性、才——戴震关于人性的命题及其局限[J]. 王智汪. 北方论丛. 2016(01)
[4]论长洲理学别派的儒佛会通思想[J]. 杨鸿源,范鹏. 甘肃社会科学. 2015(05)
[5]仕途以外:清代士绅的文教作用——以长洲彭氏为例[J]. 沈欣.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14(06)
[6]士绅活动在清廷江南统治中的作用与影响——以长洲彭氏为中心的考察[J]. 沈欣. 明清论丛. 2014(02)
[7]严儒释之辨,破图貌之误——论戴震的佛学观[J]. 陶武. 学术界. 2013(08)
[8]彭绍升佛学著作提要[J]. 钱寅. 宜春学院学报. 2011(11)
[9]继承与创新:清代前期江南地区的慈善事业——以彭绍升为中心的考察[J]. 王卫平,黄鸿山.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3)
[10]《儒林传稿》与《宋学渊源记》[J]. 戚学民. 社会科学研究. 2010(01)
博士论文
[1]晚清的历史意识与乌托邦意识[D]. 成庆.华东师范大学 2011
[2]清乾隆朝佛教政策研究[D]. 刘庆宇.东北师范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清代慈善家彭绍升研究[D]. 葛慧烨.苏州大学 2008
[2]居士佛教伦理研究[D]. 曹三尚.陕西师范大学 2007
[3]清代苏州科举世家研究[D]. 胡艳杰.苏州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67189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彭绍升生平及其思想形成的背景
第一节 彭绍升生平及其家学
一、生平交游及著述
二、长洲彭氏的家学渊源
第二节 清代中期儒学的发展状况
一、儒学落入考据“窠臼”
二、晚明以来三教会通思潮
第三节 彭绍升儒佛思想转化渊源
一、转佛历程
二、入佛动机
第三章 彭绍升佛儒思想的转变与融合
第一节 援佛入儒—佛儒思想的转变
一、天命人性论
二、为学之道
三、生死观
四、情欲观
第二节 贯通佛儒—佛儒思想的融合
一、“道”的一致性
二、“经世”原则的统一
三、念佛即是性理学问
第四章 彭绍升佛儒会通思想之实践
第一节 在儒而儒,在佛而佛
一、力行儒家之志
二、笃实净土实修
第二节 为佛家“列传”
一、取材选择讲究“史法”
二、传记内容贯通佛儒
三、史评按语暗含褒贬
第三节 以佛入诗
第五章 彭绍升佛儒融合思想的影响
第一节 集居士之大成
第二节 探索心性良知,重拾价值理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彭绍升生平大事年表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彭绍升史学编撰思想研究[J]. 田春苗.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01)
[2]梅枯鹤去人何在,冷彻孤亭月四更——论彭绍升的诗歌艺术[J]. 钱寅. 中国佛学. 2017(01)
[3]命、性、才——戴震关于人性的命题及其局限[J]. 王智汪. 北方论丛. 2016(01)
[4]论长洲理学别派的儒佛会通思想[J]. 杨鸿源,范鹏. 甘肃社会科学. 2015(05)
[5]仕途以外:清代士绅的文教作用——以长洲彭氏为例[J]. 沈欣.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14(06)
[6]士绅活动在清廷江南统治中的作用与影响——以长洲彭氏为中心的考察[J]. 沈欣. 明清论丛. 2014(02)
[7]严儒释之辨,破图貌之误——论戴震的佛学观[J]. 陶武. 学术界. 2013(08)
[8]彭绍升佛学著作提要[J]. 钱寅. 宜春学院学报. 2011(11)
[9]继承与创新:清代前期江南地区的慈善事业——以彭绍升为中心的考察[J]. 王卫平,黄鸿山.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3)
[10]《儒林传稿》与《宋学渊源记》[J]. 戚学民. 社会科学研究. 2010(01)
博士论文
[1]晚清的历史意识与乌托邦意识[D]. 成庆.华东师范大学 2011
[2]清乾隆朝佛教政策研究[D]. 刘庆宇.东北师范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清代慈善家彭绍升研究[D]. 葛慧烨.苏州大学 2008
[2]居士佛教伦理研究[D]. 曹三尚.陕西师范大学 2007
[3]清代苏州科举世家研究[D]. 胡艳杰.苏州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671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3667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