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观念与意识形态及其相互联系
发布时间:2022-07-29 22:02
近几年来,学界对于马克思意识形态的研究成果倒是比较丰富,虽然专门针对观念与意识形态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展开的研究还不太多,但是却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正是立足于社会历史现实,基于马克思恩格斯文本论述和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对观念和意识形态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对何谓观念,提出疑问,从观念的内涵和本质出发进行研究,得出观念的内涵,即在物质生活中,人头脑中反映的东西的表现。而观念的本质,即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相对应的社会关系抽象出的产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观念的形成不断运动的。接下来是对观念、思想与意识三者之间概念的辨析,进而得出观念本身的分类,一方面都是精神交往的层次表现,另一方面都是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的物质活动相联系,并且是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而观念较于思想而言,二者在于个人与社会属性的不同,个人头脑中的反映和一个时代精神代表的差异;观念较于意识而言,二者在于发展阶段的不同,分别为意识为人们与自然界的联系;人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联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社会分工的时候。最后从三个方面指出观念的形成与获得,分别是,直接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观...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二)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课题的方法
四、研究课题的创新点
五、研究课题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何谓观念
一、观念的内涵及其本质
(一) 观念的内涵
(二) 观念的本质
二、观念、思想与意识
(一) 观念与思想的概念辨析
(二) 观念与意识的概念辨析
三、观念的形成与获得
(一) 直接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
(二) 观念的形成是不断运动的
(三) 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第二章 何谓意识形态
一、意识形态的内涵
二、意识形态的特征
(一) 阶级性
(二) 相对独立性
(三) 实践性
三、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
(一) 道德
(二) 法律
(三) 艺术
(四) 宗教
(五) 哲学
四、意识形态的分类
(一) 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二) 非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第三章 观念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一、观念与意识形态的区别
(一) 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发展的历史
(二) 意识形态具有理论化和系统化的特点
(三) 意识形态都是为经济基础与政治上层建筑服务
二、观念与意识形态的联系
(一) 二者同时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
(二) 二者都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三) 二者都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第四章 观念如何上升为意识形态
一、观念上升为意识形态的动力
(一) 维护统治阶级统治和斗争的需要
(二) 阶级利益辩护和诉求的需要
(三) 理论思维的需要
二、观念上升为意识形态的途径
(一) 统治阶级使一般社会生活观念阶级化
(二) 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们使观念理论化和系统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概念再析[J]. 李彬彬. 哲学动态. 2015(06)
[2]马克思意识形态论发展的三个阶段[J]. 张秀琴.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8(05)
[3]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 韩振峰. 理论视野. 2008(09)
[4]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J]. 胡辉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6)
[5]关于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问题──兼与俞吾金等同志商榷[J]. 杨生平. 哲学研究. 1997(09)
本文编号:3667262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二)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课题的方法
四、研究课题的创新点
五、研究课题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何谓观念
一、观念的内涵及其本质
(一) 观念的内涵
(二) 观念的本质
二、观念、思想与意识
(一) 观念与思想的概念辨析
(二) 观念与意识的概念辨析
三、观念的形成与获得
(一) 直接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
(二) 观念的形成是不断运动的
(三) 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第二章 何谓意识形态
一、意识形态的内涵
二、意识形态的特征
(一) 阶级性
(二) 相对独立性
(三) 实践性
三、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
(一) 道德
(二) 法律
(三) 艺术
(四) 宗教
(五) 哲学
四、意识形态的分类
(一) 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二) 非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第三章 观念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一、观念与意识形态的区别
(一) 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发展的历史
(二) 意识形态具有理论化和系统化的特点
(三) 意识形态都是为经济基础与政治上层建筑服务
二、观念与意识形态的联系
(一) 二者同时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
(二) 二者都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三) 二者都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第四章 观念如何上升为意识形态
一、观念上升为意识形态的动力
(一) 维护统治阶级统治和斗争的需要
(二) 阶级利益辩护和诉求的需要
(三) 理论思维的需要
二、观念上升为意识形态的途径
(一) 统治阶级使一般社会生活观念阶级化
(二) 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们使观念理论化和系统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概念再析[J]. 李彬彬. 哲学动态. 2015(06)
[2]马克思意识形态论发展的三个阶段[J]. 张秀琴.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8(05)
[3]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 韩振峰. 理论视野. 2008(09)
[4]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J]. 胡辉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6)
[5]关于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问题──兼与俞吾金等同志商榷[J]. 杨生平. 哲学研究. 1997(09)
本文编号:36672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3667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