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论巴塘弦子舞蹈“族群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共存

发布时间:2017-10-15 04:38

  本文关键词:论巴塘弦子舞蹈“族群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共存


  更多相关文章: 族群文化 民族文化 变与不变


【摘要】:从"族群"与"民族"的同一性及差异性,认识到"学院派"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当立足于"民族"文化背景下的"族群文化"之建构,寻找的文化根基应当是民间舞"族群文化"、"地域文化"、"民间文化"的认同,应当建立在构成宏观"民族"的微观"族群"视角上,这种视角表现在重视对微观地域文化、族群文化、民间文化的把握,而不仅仅是意识形态层面的"民族文化"之"大传统"的凝练,让宏观的凝练建立在务实的微观基础上,微观的发展则不脱离特定民族的范畴。
【作者单位】: 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
【关键词】族群文化 民族文化 变与不变
【分类号】:J722.2
【正文快照】: 在经历了祈年、求福、悦神娱乐人的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巴塘弦子形成了今天成熟的藏族歌舞艺术,成为藏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每一种民族艺术都有一定的文化归属,有其特定的文化形态。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舞蹈都是在舞蹈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和制约下形成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方李莉;;从艺术人类学视角看西部人文资源与西部民间文化的再生产[J];民族艺术;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世瑜;京畿文化:“大北京”建设的历史文化基础[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陈平原;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J];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3 杨政;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工的城市知觉和社会适应[J];长白学刊;2005年04期

4 陆玉麒,董平;流域核心-边缘结构模式探讨——以赣江流域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1期

5 李平华;于波;;城市区位研究的回顾与评述[J];城市问题;2006年08期

6 陆希刚;;明清时期江南城镇的空间分布[J];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03期

7 王茂军;;山东省城市人口规模的职能效应分析[J];地理学报;2007年02期

8 许桂灵;司徒尚纪;;粤港澳区域文化综合体形成刍议[J];地理研究;2006年03期

9 赵世瑜;远亲不如近邻:从祭祀中心看城市中的行业与街区——以明清京师东岳庙西廊诸神为出发点[J];东岳论丛;2005年03期

10 陈丽霞;对区域经济史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以宋代的区域经济研究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赵长雁;;社区·女性·媒介:族群身份获得的特殊影响因素及其反思——以景洪一个白族社区为个案[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2 张慧芝;朱士光;;宋代太原城址的迁移及其地理意义[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辑)——中国古都学会2003年年会暨纪念太原建成25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范波;;试论布依族社会的文化传承特征[A];布依学研究(之七)——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4 章清;;省界、业界与阶级:近代中国亚文化圈世界的形成——略论近代中国政治共同体形成的困局[A];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华民国史(1912—1949)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卷)[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卫民;欧洲民族过程与欧洲一体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葛明珍;论权利冲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何伟;区域城镇空间结构及优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4 隽鸿飞;发展:人之生存方式的变迁[D];黑龙江大学;2002年

5 刘招成;施坚雅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陆远权;重庆开埠与四川社会变迁(1891—1911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陈立明;藏门珞民族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8 邱国盛;20世纪北京、上海发展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9 吴滔;流动的空间:清代江南的市镇和农村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胡位钧;现代国家中的政治沟通[D];复旦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睿平;藏族服饰研究——在现代服饰理念下对藏族服饰文化的系统研究与借鉴[D];天津工业大学;2001年

2 韦峰;先秦城市空间格局研究[D];郑州大学;2002年

3 蔡春影;跨国公司中国市场广告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4 赵珂;川渝山地小城镇形态演化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5 邓玉娜;清代河南的粮食贸易及其对城镇化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黄厚石;会展与城市[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7 袁媛;16-18世纪中法都城聚会性场所之比较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8 史志刚;近代梧州城市现代化的历史考察[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乔永学;北京城市设计史纲(1949—1978)[D];清华大学;2003年

10 叶琳;湖滨空间与杭州城市生活[D];浙江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乔;;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14期

2 鲍玉珩;;尊重我们伟大的民族文化[J];广播歌选;2011年06期

3 张海英;;浅谈原生态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许晓飞;;浅谈中国民族歌曲对大学生的影响[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06期

5 林辉真;;重视民族音乐教育 弘扬民族音乐文化[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23期

6 黄文芬;;壮族的民间舞蹈的性质与功能[J];改革与开放;2011年12期

7 程莉华;;音乐欣赏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J];青年文学家;2011年12期

8 黎珍;;广西壮族民歌演唱风格的探析[J];大众文艺;2011年15期

9 嘉雍群培;;要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J];广播歌选;2011年06期

10 陈路芳;;文化在民间舞蹈创作中的作用及思考[J];职业时空;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洛秦;;音乐的功能作用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之中[A];2005’北京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5年

2 苟中明;;渝北区“民族民间吹打乐"[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3 聂乾先;;在悖论中前行——云南民族舞蹈的立足点和发展链[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三辑)[C];2011年

4 李永琦;;艺术感悟与社会责任——儿童舞蹈创编者的心路历程[A];中国少年儿童舞蹈论文比赛获奖作品集[C];2005年

5 谢承华;;对两首撒拉族民歌的探究和思考[A];2000年青海海峡两岸昆仑文化考察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李红蕾;;“母语”的回归——浅谈民族民间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7 苏布德;;“蒙古族传统音乐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实施方案[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内蒙古卷)[C];2010年

8 刘中原;;社会音乐学——一门新兴的学科[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9 李其木格;;“蒙古舞传统舞蹈实验教学”终期实验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内蒙古卷)[C];2010年

10 刘凯;;“花儿”——蕴育成长于西部的独特民歌[A];2000年青海海峡两岸昆仑文化考察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馨;为传承民族文化而奔走[N];人民日报;2004年

2 彭宽;让舞蹈发扬民族文化之大美[N];中国艺术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沈洪竹 实习记者 唐施颖;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N];贵州民族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周静邋沈仕卫;24个原生态唱法节目入围决赛[N];贵州日报;2008年

5 红雪儿;谭宗派土家民族文化的“活化石”[N];中国民族报;2005年

6 新华社记者 张乐;“女子十二乐坊”,为何墙内开花墙外香[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7 市公路三处 张君;民族舞蹈离不开民族文化生活氛围[N];盘锦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陈丰;民族文化的传承人[N];新疆日报(汉);2010年

9 邢晓芳;活在山沟水边的歌舞[N];文汇报;2004年

10 本报评论员;《多彩贵州风》的启示[N];贵州民族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廷海;社会文化变迁与中国民族舞蹈艺术教育创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2 罗章;土家山歌:经验的生长与互动[D];西南大学;2006年

3 安学斌;巍山彝族打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任胜洪;现代性与民族性:侗族歌班的教育人类学考察与分析[D];西南大学;2008年

5 萨茹拉;安代的文化阐释[D];内蒙古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志红;从原生态民歌的流行看中国民歌发展新趋向[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陈丽娜;内蒙古地区建国初期三部电影音乐探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3 吕海霞;“文革”前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冷英嘉;族群文化与舞蹈审美的探索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陈雪飞;畲族民间舞蹈“传师学师”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6 陆颖;论民歌艺术的当代发展及其文化价值[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薛瑾;旅游中的民歌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8 冯瑶;羌族铠甲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刘浈;论《云南映象》的“原生态”文化内涵与理论意蕴[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麻美垠;现代性语境花垣苗歌的传承[D];西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351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10351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2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