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城步苗乡吊龙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3 05:28

  本文关键词:城步苗乡吊龙文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城步吊龙 文化 龙文化 民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本文立足于艺术人类学的基本原理,依托于舞蹈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湖南城步苗乡吊龙的田野考察,对城步吊龙“活”题材料进行了系统的记录、总结与整理。重点对城步吊龙的历史脉络梳理、动态形象分析、文化样态总结进行了有序研究与整理。本文的总体构架由三部分组成:历史探源---田野考察---理论升华。 一、历史探源 此部分以龙文化作为历史大环境,聚焦于苗族龙文化的概念形成,分别在第一章的三节中加以叙述。该部分由两个层级构成即龙的意识形态形成、苗族龙信仰的观念性存在。龙的概念性存在与观念性转化,是苗族龙文化存在的前提条件。因此,苗族龙信仰作为龙文化的子系统,在本章节中给予了系统的论证。 二、田野考察 该部分是本论文的重点内容,也是运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指导实地考察的实践性检测。其中由城步吊龙的产生背景、城步吊龙的现状探究、城步吊龙的本体研究三部分构成。 三、理论升华 该部分主要对于城步吊龙的文化意义进行理论性的分析。其中,借鉴了舞蹈形态学、舞蹈生态学、以及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相关命题予以阐述。从民俗活动到艺术形式的升华,历史悠久的城步吊龙舞经历了百年的传承,至今仍历久弥新。
【关键词】:城步吊龙 文化 龙文化 民俗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722.22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7
  • 目录7-8
  • 引言8-11
  • 第一章 “龙”与苗家文化11-25
  • 第一节 “龙”的概念形成11-13
  • 第二节 “龙”的观念转化13-15
  • 第三节 苗家“龙”的溯源15-25
  • 第二章 城步吊龙的田野调查25-55
  • 第一节 城步吊龙产生的背景因素25-29
  • 第二节 城步吊龙的现状探究29-49
  • 第三节 城步吊龙的本体研究49-55
  • 第三章 城步吊龙的文化阐释55-65
  • 第一节 城步吊龙的民俗特征55-58
  • 第二节 城步吊龙的艺术表达58-62
  • 第三节 城步吊龙的时代关照62-65
  • 结语65-68
  • 参考文献68-71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71-72
  • 致谢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全英;;浅谈龙文化的社会基础[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28期

2 桂佳芸;;龙文化在中西方的不同影响[J];大众文艺;2010年14期

3 何星亮;中国龙文化的特征[J];思想战线;1999年01期

4 海涛;闲话千年龙[J];中外文化交流;2000年03期

5 蒋红红;从龙文化看龙的英译[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王万明;龙文化与舞龙习俗[J];西藏艺术研究;2004年03期

7 ;关于中华龙和中华龙文化的社会认知度调研[J];科技智囊;2007年10期

8 卢松见;何源;;天峨:展现红水河龙文化[J];当代广西;2010年19期

9 罗长山;试论越南龙文化的本源及其演变[J];东南亚纵横;1994年02期

10 木木;;关于龙的趣谈[J];观察与思考;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灏;;上古时代的“图腾”与神龙文化的形成[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蒋红红;;从龙文化看龙的英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郑林森;;苏东坡与九龙文化[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4 杨太;;辽海讲坛第十一讲 华夏民族图腾与中国龙文化[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4——辽海讲坛·第二辑(文学卷)[C];2008年

5 郑筱筠;;试论佛教对云南傣族龙文化的整合作用[A];宗教与民族(第贰辑)[C];2003年

6 张蕊;;立足课改抓研究,深化内涵促发展——弘扬龙的团队精神,提升学校课程执行力[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7 张蕊;;立足课改抓研究,深化内涵促发展——弘扬龙的团队精神,提升学校课程执行力[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上海卷)[C];2010年

8 雍际春;;《史记》所载龙文化资料的统计与研究[A];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7年

9 古兰丹姆;;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健身“锅庄舞”在高校的传承与研发[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10 林崔宏;;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纳西族“东巴”的生境[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煊;龙乡盛典展现龙文化魅力[N];河南日报;2007年

2 记者 周国和 通讯员 危义铭;中华龙文化博物馆将落户龙岗[N];深圳特区报;2007年

3 赵锋;为何要为中华龙正“洋名”?[N];经理日报;2007年

4 刘怀廉;龙文化与和谐社会[N];光明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娄山;以龙为魂 打造龙子湖风景区“龙文化”[N];蚌埠日报;2011年

6 项贵荣;中村乡发展舞龙文化[N];楚雄日报(汉);2007年

7 韩天雨 编审;沙龙文化哪去了?[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8 李玉山;中华龙文化的演化内涵和意义[N];今日信息报;2008年

9 王增明;“太子龙文化专列”在京启动[N];消费日报;2008年

10 蒋兴华;传播龙的文化 弘扬龙的精神[N];贵州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覃琮;“标志性文化”生成的民族志[D];上海大学;2011年

2 吕韶钧;舞龙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3 何华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墨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5 韩小兵;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基本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谭志国;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7 刘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8 吴磊;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9 王伟;韩城古城传统建筑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关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10 欧阳正宇;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萌竹;城步苗乡吊龙文化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2 罗必果;宾阳炮龙文化及其产业化开发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翟翠丽;宾阳炮龙的文化生态环境及其保护[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4 李娜;论中国龙文化与帝王的天命观[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年

5 邓茹;汉中勉县社火[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斌;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中国传统舞龙的继承与创新[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利利;龙的符号形成与现代演绎[D];扬州大学;2010年

8 项佳;与邻为善 达至自然[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9 沈Y,

本文编号:10818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10818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8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