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傩舞“跳番僧”之形态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3 19:22
本文关键词:邵武傩舞“跳番僧”之形态研究
【摘要】:“傩舞”是从古至今穿插在传统“驱鬼逐疫”仪式中的舞蹈。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中国传统的“驱鬼逐疫”仪式已具有固定的程式。至周代,“傩”的仪式被沿用于宫廷,在每年春、秋、冬三季,举行级别规模、范围不等的“驱傩”活动。各种驱傩活动,均为平衡“阴阳”、驱除“厉鬼”,是当时盛行“阴阳五行”学说的具体体现。在举行“傩祭”时,驱鬼的领导与核心者为“方相氏”。时至今日,“方相氏”的形象受到诸多衍化,邵武傩舞“跳番僧”中的开路神就是其原生形象南移后的产物。由此可知,“跳番僧”与中原傩舞一脉相承,是中原傩文化的延续。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原的傩舞正在演变成傩戏,而邵武市大埠岗镇河源村的“跳番僧”还停留在传统的祭仪之中。“跳番僧”从流传于河源村的那刻起,就与“迎三佛祖师”的祭仪紧密相连,代代相传,约定成俗。人们通过表演傩舞愉悦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此,当地深厚的农耕文化内涵是“跳番僧”的形成基础,宗教祭祀仪式是其流传的外衣。 本文是以层层递进的书写方式,包括绪论和三个章节。绪论,常规性的阐明了本论文的选题缘由和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及本文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第一章,“跳番僧”的生态。本章节首先介绍傩舞的温床——邵武,以及“跳番僧”流传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由此对“跳番僧”的流传基础具有较为宏观的了解。其次,通过梳理“跳番僧”历史的传承脉络,为描述“跳番僧”的现状奠定基础;第二章,“跳番僧”的形态。本章节主要以第一手资料为据,以“跳番僧”的流传外衣——“迎三佛祖师”的祭祀仪式为描述对象,由此知晓“跳番僧”的实况;再以微观的视角对“跳番僧”的面具、服饰、道具和动作进行细致的分析,为阐释其文化复合现象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章,“跳番僧”的文化复合。本章节是进一步对“跳番僧”的文化复合现象进行阐述和分析。由于“跳番僧”在传承历史上的间断性和内在文化的交融性,任何单一角度的描述与分析都难以透彻地解读“跳番僧”内在复杂的文化现象。所以,本章节从仪式方面、角色方面、舞蹈形态方面分析“跳番僧”文化的复合现象,从而对它的文化内涵形成较为深层的理解;进而再把“跳番僧”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放置于历史的语境中剖析其复合的原因。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以河源村的“跳番僧”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与舞蹈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对“跳番僧”进行较为深层解读,同时关注于这种舞蹈的民俗魅力,从而对民俗文化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笔者,力图把邵武傩舞“跳番僧”放置于社会文化的大语境中,尽可能在分析其形态的基础上探讨其文化复合的现象及其原因。
【关键词】:邵武 傩舞 跳番僧 形态 文化复合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722.29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2
- 绪论12-21
- 一、缘起12-13
- 二、研究现状13-17
- 三、研究理论与方法17-21
- 第一章 邵武傩舞“跳番僧”的生态21-33
- 第一节 傩舞的温床——邵武21-23
- 第二节 “跳番僧”的流传地——河源村23-31
- 1.2.1 自然环境23-24
- 1.2.2 人口分布24-26
- 1.2.3 族源26-27
- 1.2.4 生产方式27-28
- 1.2.5 祭祀空间28-31
- 第三节 “跳番僧”的历史沿革31-33
- 第二章 “跳番僧”的形态33-55
- 第一节 “跳番僧”的祀神及其传说33-35
- 2.1.1 修道成仙34
- 2.1.2 祈雨、赐药34-35
- 第二节 “迎三佛祖师”祭祀仪式35-45
- 2.2.1 内坛仪式36-41
- 2.2.2 傩舞巡游41-45
- 第三节 “跳番僧”的形态分析45-55
- 2.3.1 “跳番僧”的面具45-47
- 2.3.2 “跳番僧”的服饰与道具47-48
- 2.3.3 “跳番僧”的音乐48-50
- 2.3.4 “跳番僧”的动作50-55
- 第三章 “跳番僧”的文化复合55-67
- 第一节 文化复合的体现55-60
- 3.1.1 仪式的复合55-56
- 3.1.2 角色中的文化复合56-57
- 3.1.3 舞蹈形态的文化复合57-60
- 第二节 文化复合的原因60-67
- 3.2.1 文化复合的土壤61
- 3.2.2 文化复合的养料61-63
- 3.2.3 文化的交流63-64
- 3.2.4 文化的回流64-67
- 结语67-70
- 参考文献70-72
- 附录72-76
- 致谢76-7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铭铭;功能主义人类学的重新评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2 龚敏能;邵武生产习俗概述[J];民俗研究;1997年03期
3 王晖;论周文化中朱鸟赤凤崇拜的原型、蕴义及演化[J];人文杂志;1994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罗斌;假面阴阳—安徽贵池傩舞的田野考察与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白雪静;“还盘王愿”祭祀仪式中的舞蹈形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0849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1084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