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像时代”土家族跳丧舞的符号学反思
本文选题:类像时代 + 跳丧舞 ; 参考:《新闻界》2011年08期
【摘要】:跳丧舞揭示了土家人独特的符号化生存状态,在人与人之间隔膜日益加深、文化缺乏历史纵深感的"类像时代"具有独特的符号反思意义:跳丧的主体符号促成人与社会之间的深层互动,跳丧的客体符号促成自我精神与身体的内化,跳丧舞的行为模式符号体现了个人支配与社会支配的统一。
[Abstract]:The funeral dance reveals the unique symbolic living state of Tujia people, and the separation between people is deepening day by day. The cultural lack of a deep sense of history in the "like age" has a unique symbolic reflection significance: the subject symbol of the dance and mourning promotes the deep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society, and the object symbol of the dance and mourning promotes the internalization of the self spirit and body. The behavior pattern symbol of funeral dance embodies the unity of individual domination and social domination.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分类号】:J72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朱曦;;特色文献资源的文化学意义和符号学价值[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年01期
2 李华;刘立华;;罗兰·巴特符号学视角下的符号意指过程研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李彬;从片段到体系:西方符号学研究一瞥[J];国际新闻界;1999年06期
2 梅园;“神话”与“书写”:罗兰·巴特后结构主义思想探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张智庭;;罗兰·巴特文艺符号学浅析——解读其《文艺批评文集》[J];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02期
4 屠友祥;罗兰·巴特与索绪尔:文化意指分析基本模式的形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吴晓峰;符号与意义——巴特符号学与现代语言学的比较研究[J];学术研究;2004年03期
6 屠友祥;索绪尔“符号学”设想的缘起和意图[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7 黄f^耘;罗兰·巴特思想的转捩点[J];世界哲学;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淑莲,刘茂海;对当前民族声乐唱法的一些思考[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S1期
2 李平君;声乐教学应该重视健康心理的建立[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3 陈孝荣;山水行;;丧葬之舞——生命的另一种诠释[J];健康;2009年07期
4 陈伦旺;;简析土家族跳丧舞的社会价值与功能[J];美与时代;2007年03期
5 郑权;蔡欣;;浅析教育行动研究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6 冯文慈;从事中国音乐史学的心态自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2003年01期
7 杨秋兰;;关于当前音乐教育教学方向的反思——观摩第三届“安徽省大学生音乐教育专业基本功素质比赛”有感[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年04期
8 孙星群;一部运用“符号学”研究方法的论著——读杨民康同志《中国民间歌舞音乐》[J];音乐研究;1997年03期
9 周善美;;新课程音乐教学的反思[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王俊;;从“原生态唱法”看高校专业声乐教学[J];云梦学刊;2006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通讯员 杜强、吕志华;长阳创办“土家撒叶儿嗬”传习基地[N];湖北日报;2006年
2 余智;“长阳巴山舞”的保护与创新[N];中国文化报;2002年
3 张明兰 何新华;长阳巴山舞:喜鹊登枝风摆柳[N];中国文化报;2003年
4 李粤庆;肇庆市歌舞团开展“两思”教育收效好[N];中国文化报;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郑权;行动研究在中师钢琴大课中的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胡炬;青年器乐教师专业发展探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刘珊珊;音乐语义性与非语义性的冲突与协调[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4 马士萍;中国当代高等学校音乐教育[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岩;语义学视野中的音乐意义研究[D];吉林艺术学院;2009年
6 黄威;云门舞集的艺术特征[D];厦门大学;2008年
7 徐晓旭;从《丽水金沙》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志菲;中国当代颂歌的文化形态(1949-1979)[D];暨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8712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1871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