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中国民间舞舞台编创的文化处境与价值追求——访北京舞蹈学院郭磊教授

发布时间:2019-09-25 09:19
【摘要】:对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而言,在新世纪最难以回避的关系,无疑是在民间风格舞蹈创作过程中"原生态"与"舞台化"的交锋,"地域风格"与"个性创作"的对应,以及由此生成的"民族情结"与"都市观念"的相遇。这些关系不仅显现了"传统与现代"和"雅化与还俗"两大文化特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延伸到人类学、民族学以及社会学的文化范畴及其审美领域。本文通过对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郭磊教授的访谈,对民间风格舞蹈的编创进行了多方面探讨,涉及田野采风、教学实践及民间文化的历史特性等相关内容,对于这些问题的理解,无疑会有助于我们对当下现实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图文】:

形态,概念图,逻辑图,民间舞蹈


图 1 郭磊教授援藏工作期间民间舞蹈编创与生态文化年来,“原生态”舞蹈的提出,无疑成为了蹈告别历史最委婉的“谢幕词”,并受到断争议。有人说“原生态”应该是保存改变的一种艺术状态,也有人说“原生术的不断创造中体现的,您是怎么看待?生态”舞蹈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在争论必须正视艺术发展的历史逻辑。“生态”概念,也是一个时间概念,民间舞的编创态”的一种转换形态,是地域记忆与时代,是当下都市文化对地域文化的艺术改期的艺术起源与延伸,都有其自身的,当代的中国民族民间舞经历了农耕生态的转化,表现的形态也从自娱性的舞台化的“扮演”,是“民间舞蹈”向演们就叫“舞台化”了的民间舞。真正的自身地域属性,是自娱自乐、自然传承的特点是自娱性,这也是民间舞最主要的功从这种现存的“生态”观念出发,产生了式和不同的批判态度,是好事。但需要强然是民间风格舞蹈的创作,就不能离开根本依据!四、民间舞蹈编创与文化尹: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风格历久弥重的历史习俗支撑形成的。但有人认为不应该是风格的抹去,而应该是风格的再造是具备时代性的,是“时代风格”对“地一种变异。这种观念导致当下舞台创作失与内容的匮乏,继而造成舞台风格的“众审美的“无语”,您怎么看待这种问题郭:中国有句古话:“性相近,习相

潮流图,逻辑图,过程图,功能图


图 2 郭磊教授在西藏采风我们应该关注哪些方面的问题?代民间舞的编创是由一种“生态”向另一转换,即由“民间”向“都市”的生态的,便带来了功能、途径和价值的变化,功能响到审美取向的差异,所以就存在一个,留住什么,然后还要创新什么”的问题,要有利于我们对问题的解决。我认为:要留住,民族道德伦理要留住,与时代不要去掉。当然,在创作过程中,还要加入与观念,体现编创者对这个民族文化的。这就要求在编创的过程中,时代内容要对照,时代美学与民族道德要符合,个族习惯要和谐,这就既保证了民间舞蹈,又实现了时代的价值追求。《红河谷的拉姆》里边有打酥油茶的动有实践,是打不好酥油茶的,因为它有技行,会溅一身;慢了,,又打不好。它里边有用一排人力整齐地打,打得油亮油亮的了干活不乏味,伴有节奏和歌曲,并形成律,这种生活形态就让我们能在编舞的其艺术特点是什么,依据又是什么,这些需要我们在作品中能够体现和保持。所以,在对民间舞蹈素材运用的过程个人的观念表达方式,还要把握民间文格;既要把握时代的审美追求,还要尊重生活依据;既要关注作品的选题和立意,间舞蹈的情感表述逻辑。九、民间舞蹈编创与课堂尹:历史的潮流把中国民族民间舞的体制中,改变了民间舞蹈亘古不变、自继特点。“广场”、“课堂”与“舞台”成间文化传 承中不可回避的关键词,继性”、“代表性”、“训练性”等词汇进入
【作者单位】: 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部;
【分类号】:J722.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平;《我们一同走过》走过之后──兼论中国民间舞学科的文化建设[J];舞蹈;1997年01期

2 于平;我们一同修补“万里长城”……——再论中国民间舞学科的文化建设[J];舞蹈;1997年04期

3 李杰明;纯洁我们自己——中国民间舞的现代际遇与文化个性(之二)[J];福建艺术;1997年04期

4 于平;我们一同修补“万里长城”……——再论中国民间舞学科的文化建设[J];上海艺术家;1997年Z1期

5 许友华;中国民间舞走向探微[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6 王昕;读《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J];舞蹈;2002年01期

7 郭磊;关于“中国民间舞教学法课”的几点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8 张可存;;浅谈中国民间舞的技巧[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0年05期

9 郭磊;关于“中国民间舞教学法课”的几点思考[J];舞蹈;1999年05期

10 石月;;对民间舞“风格性”的思忖——从东北秧歌说起[J];音乐生活;2007年10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臻青;辽芭:海外票房频频飘红[N];中国文化报;2008年

2 陆璐;人才——小白鹭腾飞的基石[N];中国文化报;2005年

3 刘春勇;校团合一:艺术职业教育的创新探索[N];中国文化报;2006年

4 曾若虹;“校团结合”实践人才培养体制创新[N];中国文化报;2006年

5 牛丽静;吴莹莹跳龙门[N];财经时报;2006年

6 吴韵;北京舞蹈学院对民族舞蹈学科建设进行创新[N];科技日报;2007年

7 王敏;“桃李杯”,舞蹈人才的诞生地[N];中国文化报;2006年

8 徐蓉 邓超;溧阳:春祈秋报跳幡神[N];江苏科技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王臻青;以中国芭蕾风格作品开拓国外演出市场[N];辽宁日报;2008年

10 陈琳琳;一个追求舞台之魂的舞者[N];中国文化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贾建文;试论中国民间舞的教学规范化[D];河北大学;2004年

2 石琳;中国民间舞钢琴伴奏中的几点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芳;鼓子秧歌场图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4 刘蕊;浅谈王玫舞蹈创作风格[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曼姝;胶州秧歌的传统与现在[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想想;执着地追求 大胆地探索[D];河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413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25413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0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