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从经济救助到传统维持——20世纪上半叶寓沪俄侨舞蹈家在沪演出活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01 05:23
  20世纪上半叶,大批俄侨艺术家来沪定居,其中部分艺术家系舞蹈家。寓沪俄侨舞蹈家在沪举行多种演出活动,这些演出活动成为他们获得经济收入以及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艺术在此承担的既是一种经济自救的功能,也是一种文化自救或精神自救的功能。俄侨舞蹈家将艺术看作一种寻求生计、寻求文化归属、维持故国传统的一种重要方式。从艺术的价值和意义来看,其于俄侨舞蹈家而言,有着内在的满足经济自救和文化自救的功能;其于俄侨寄居地而言,却有着一种外在的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的意义。 

【文章来源】: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20,(01)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从经济救助到传统维持——20世纪上半叶寓沪俄侨舞蹈家在沪演出活动研究


《字林西报》1921年10月20日第9版

芭蕾,艺术家,俄国,晚会


除了与学生一起表演芭蕾之外,斯维特拉诺娃还参与上海租界俄侨艺术团体与俄侨艺术家的音乐活动。1926年4月17日,斯维特拉诺与多位俄侨艺术家在广场酒店(Hotel Plaza)演出芭蕾,节目包括:斯维特拉诺娃、库兹涅佐娃(Kuznetzova)等表演《骑士》(Horsemen)《吉普赛幻想》(Gypsy Fantasy);莫斯科芭蕾舞团首席女演员海伦·特鲁托夫斯卡娅(Helen Trutovskaia)表演《埃及之夜》(Nuit d’Egypte)等。[17]1927年5月28日晚、7月5日晚,俄侨艺术家在东华大戏院(Peacock Orient Theatre)举行大型芭蕾演出,斯维特拉诺娃参加演出,参演的俄侨艺术家还包括舞蹈家维拉·凯特泽瓦(Vera Keltzeva)女士、弗拉基米尔·沃尔斯基(Vladimir Volsky)、帕诺娃(M.Panova)女士、莫斯卡洛瓦(V.Moskaleva)女士、苏沃林(E.Suvorin)等(参见图3)。[18]从以上斯维特拉诺娃的芭蕾演出来看,入场观看付费的事实,在某种程度上表明其目的与库利切夫斯卡娅的芭蕾表演是趋同的,主要是通过演出活动维持在异国的生计。除此之外,斯维特拉诺娃还多次参与演出俄侨慈善音乐会,进一步体现了艺术的经济救助功能。1931年12月10日,俄国文学与戏剧协会在法国市政厅(上海环龙路11号)举行演出,节目全部为俄国作曲家格林卡的作品。其中芭蕾作品《小精灵》(Bazurka)由斯维特拉诺娃与搭档萨尔尼科夫表演。[19]俄国文学与戏剧协会是由俄国艺术家组成的艺术团体,由俄侨声乐家谢利瓦诺夫(Selivanoff)创办,协会成立的初衷在于汇聚所有剧场之力,使寓沪俄侨得以维持生活。[20]1934年1月13日,俄历新年前夕,俄罗斯联邦陆军、海军与俄罗斯慈善团体在礼查饭店(Astor House)举办年度晚会。节目由斯维特拉诺娃(Svetlanova)安排,包括双人舞《珍珠与渔夫》《吉普赛舞》《阿帕切漫画》(Apache Comique)等。[23]本场晚会的收益用于慈善事业体系。该体系做了大量有关失业、疾病和贫困的慈善工作,晚会是该体系主要收入支撑之一,入场费每人2美元。[21]

俄国,舞蹈家,芭蕾,难民


从以上斯维特拉诺娃的芭蕾演出来看,入场观看付费的事实,在某种程度上表明其目的与库利切夫斯卡娅的芭蕾表演是趋同的,主要是通过演出活动维持在异国的生计。除此之外,斯维特拉诺娃还多次参与演出俄侨慈善音乐会,进一步体现了艺术的经济救助功能。1931年12月10日,俄国文学与戏剧协会在法国市政厅(上海环龙路11号)举行演出,节目全部为俄国作曲家格林卡的作品。其中芭蕾作品《小精灵》(Bazurka)由斯维特拉诺娃与搭档萨尔尼科夫表演。[19]俄国文学与戏剧协会是由俄国艺术家组成的艺术团体,由俄侨声乐家谢利瓦诺夫(Selivanoff)创办,协会成立的初衷在于汇聚所有剧场之力,使寓沪俄侨得以维持生活。[20]1934年1月13日,俄历新年前夕,俄罗斯联邦陆军、海军与俄罗斯慈善团体在礼查饭店(Astor House)举办年度晚会。节目由斯维特拉诺娃(Svetlanova)安排,包括双人舞《珍珠与渔夫》《吉普赛舞》《阿帕切漫画》(Apache Comique)等。[23]本场晚会的收益用于慈善事业体系。该体系做了大量有关失业、疾病和贫困的慈善工作,晚会是该体系主要收入支撑之一,入场费每人2美元。[21]从以上两场慈善演出活动来看,其活动旨在通过演出获得的经济收入,用于资助部分俄侨难民,以及对失业、疾病以及贫困进行慈善救助。这也充分体现了艺术在维持个人生计的基础上,对俄侨难民进行慈善救助的重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艺术被赋予了“商品”的属性,艺术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被置于首要地位。俄侨舞蹈家的表演活动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的过程使其自身成为一种“商品”,通过“生产者”与“接受者”实现的价值交换,获得一种能够满足自身或他者经济维持和慈善救助的手段。对于俄侨难民来说,这是最基本的需求,也是最朴素的需求。艺术的这一价值也体现在俄侨舞蹈家集体性的演出活动中。然而,俄侨舞蹈家对艺术的要求并不止于此,他们作为“逃难者”的身份来到上海,除了基本的生存需求,还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俄侨舞蹈艺术家们在沪各大酒店、剧院进行的集体性演出活动,成为他们维系民族传统,追求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思凡》在中日“新舞蹈运动”中的跨国界传播[J]. 马楠.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9(04)
[2]现代化与民族化:中国现代舞的构建与发展[J]. 仝妍.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9(03)
[3]延安经验与苏联模式:新中国舞蹈体制构建的内源与外源[J]. 仝妍.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 2019(02)
[4]民国时期上海舞女身份研究[J]. 任文惠.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7(05)
[5]亚历山大·斯特洛克在上海的音乐活动研究——以《字林西报》为主要资料来源[J]. 刘红梅.  音乐研究. 2017(01)
[6]民国时期(1912-1949)舞蹈发展的历史意义[J]. 仝妍.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0(04)
[7]音乐文化诗学视角中的历史研究与民族志方法——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俄侨“音乐飞地”的历史叙事及其文化意义阐释[J]. 洛秦.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0(01)
[8]从《北洋画报》看民国时期都市交际舞业[J]. 李从娜.  中州学刊. 2010(01)

博士论文
[1]民国时期上海剧场研究(1912~1949)[D]. 贤骥清.上海戏剧学院 2014



本文编号:30122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30122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b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