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天津民间舞蹈《走码头》的创作研究与实践过程

发布时间:2021-03-10 23:52
  天津素有“高跷之乡”美称,其动作语汇丰富,而面对如此丰富的动作语汇宝库,不将其运用在作品之中,实为憾事。本文通过分析舞蹈作品《走码头》的创作过程及编创手法,总结如何将天津原生态舞蹈元素提取并合理的运用于编创的作品之中,使作品成为一部具有天津味道的“原汁原味”舞蹈作品。笔者从实践到理论,从最终呈现回到编创之初,再一次游历作品《走码头》的整个编创过程,通过“探寻与挖掘”,“提取与运用”,“设计与呈现”,“推倒与重建”等多个方面剖析后总结经验,为后者能更好的将天津原生态舞蹈元素提取后,运用于编创的舞蹈作品之中,提供方法经验。 

【文章来源】:天津音乐学院天津市

【文章页数】:3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天津民间舞蹈《走码头》的创作研究与实践过程


9世纪下半叶的天津码头)

码头,天津,作品


11运以及不同口音的号子声拉开了这部作品的序幕,庞大沉重的货物、衣衫褴褛的工人,可以看出码头搬运是一份劳筋苦骨的工作。等级的压迫,使他们经常饥肠辘辘,把头的为难却阻挡不了骨子里那份属于天津幽默。在嘈杂的环境下他们席地一座,相互调侃,捧腹大笑。借以缓解苦力劳动带来的筋疲力荆这样的姿态及性格在数不胜数的码头工作的群落中,也就在天津这个地界所能看见。《走码头》中的特定人物形象——“天津码头工人”的择选,属于复现社会生活的人物,他不仅是个体人物形象,更是该地区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的真实缩影。所以当确定以“码头工人(天津)”为创作主体,“形象塑造”为创作核心,提取属于他们特有的人物属性与风格动作,是整部作品塑造人物的关键。而在其特殊职业的工作属性下,以及地域环境造成的人物性格,则是这部作品风格性的关键。天津特有的“哏”性格加上码头工人的“韧”的属性,在《走码头》这部作品中相撞、交融,从而产生并塑造的脚夫形象更具有天津的地域性、代表性及艺术性,这样的码头工人形象,不仅能在创作及表演时富有生命力,在作品呈现时更能够呈现其表现力及感染力。(图2-2天津码头的搬运画作)3.《走码头》创作的动作素材古人云,“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何为根?对舞蹈来说舞蹈肢体就是舞蹈的“根”;对《走码头》这部作品来说的天津肢体语汇就是这部作品的根;而对于这座城市来说民间艺术就是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所衍变出的“根”。“津沽秧歌”是天津民间艺术中舞蹈方向的载体,更是整部作品动作语言的“根”。《走码头》这部作品“根”的探寻以及提取,是编创这部作品重中之重的环

行会


16通过了解天津历史文化、人文风情、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后笔者选择了一道至今已有160余年历史的老会作为创作研究的对象。该会的肢体语汇和内容流传至今,而老会所在地理位置也是天津卫老城区人流聚集之地,所以天津市红桥区的“普乐八蜡庙高跷”被选择为《走码头》这部作品动作语言的源泉。对于一部作品的“DNA”,不仅仅是简单的动作挖掘,重要的是它是否符合该地区风格性的标准,以及背后地域属性的考究。对老会的动作提取,笔者则有两个标准,一是动作是否具有天津味道,其二是否可运用至码头工人的形象上。所以,笔者则对“普乐八蜡庙高跷”的所有动作进行择选,有费德功的“行会步”;秦妈的“跺步侧坐腰”,张桂兰与黄天霸对逗时,运用的“跺步”,费兴与秦妈互逗时为打开场地的“别腿蹲步”以及金大力代表性的动作“俏耸肩”,做为此次创作的动作根源。在整个作品的动作系统中,除直接运用在作品中的“跺步侧坐腰”以及“俏耸肩”外,也有在保持动作原有的风格上,对该动作进行了解构。解构并非摧毁,而是在继承中发展,即在保持动作本身的美学规律下,进行科学的分解重组,分解后从动作中提取动势、动律并找出发力方式,进行衍变处理。这样的一个单一动作,从分解中提炼动律,通过动律和原始动作本身进行对比,并观察总结出该动作的动势走向,在不破坏发力方式的情况下,进行符合码头工人形象的动作衍变。(图4-1-1原生态行会步)(图4-1-2行会步)


本文编号:30754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30754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f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