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聊城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融入——以龙灯、伞棒舞为例

发布时间:2021-05-16 04:05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新生概念不断地进入人们的视线,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越来越强的重视,世界范围内更是掀起了研究和申报"非遗"的热潮。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有着多方面重要价值,是我们无形的精神财富,是滋养中华民族灵魂的根脉。然而,随着现代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我国传统的文化日益受到了威胁,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消失的危险。"传承聊城民间舞蹈,打造本土教育特色"是近几年来聊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一直遵循的教学模式。如何让富有聊城当地文化特色的民间舞蹈进入舞蹈专业的课堂教学,如何让聊城地区的民间舞蹈得到传播,一直是我们在探索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文章来源】:当代音乐. 2020,(02)

【文章页数】:3 页

【文章目录】:
一、临清龙灯
    (一)文化渊源
    (二)艺术特征
        1. 龙灯音乐鼓点
        2. 艺术表现形式
        3. 龙分五色
    (三)龙灯的传承与发展
二、梁水镇伞棒舞
    (一)“伞”与“棒”
    (二)丰富的人物角色
    (三)典型的艺术特征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运河伞棒舞”中“打棒”的文化生成背景[J]. 王颖.  艺术科技. 2016(11)
[2]运河秧歌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 李新红,薛明陆.  山东体育科技. 2014(05)
[3]聊城“运河伞棒舞”初探[J]. 梁辰,黄玉松.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6)



本文编号:31889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31889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f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