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差异视域下云南舞台民族民间舞的解构与建构
发布时间:2021-08-10 12:37
云南民族民间舞蹈资源丰富,在社会大众对民族文化关注及保护观念日益增强的当代,云南民族民间舞蹈通过各种渠道渗入大众视野,然而,在创作、展演等舞台化艺术表达中,如何将这些散发着璀璨光芒的民间瑰宝真正转化为可利用资源,以达到民族文化的传播效能,这需要在尊重符号差异系统之下,对云南民族民间舞蹈中带有民族"个性符号"的素材进行能够体现民族文化"共性"的建构,以达到符号因素间意图意义——文本意义——解释意义三者相统一的作用及价值,才能够达到文化传播及大众认同之审美平衡。
【文章来源】:大理大学学报. 2020,5(01)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舞台民族民间舞蹈的“共识性”建构图示
当民族民间舞蹈进入创作语境中,其“符号化”元素的撷取与建构需要一定的规律性与规范化。“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被演绎的而不是被实证的,人们凭借语言、符号、意向、画面及其他社会工具再现他们所理解和所观察到的世界”[4]。对云南民族民间舞蹈而言,身体作为话语的表征形式,实际上是由价值信仰与权力和知识等建构的结果,曾经的民间歌舞充斥着当地伦理道德观念和自我教育的内容,在文字还未得到最广泛的运用之时,民间艺术是最为准确的生活法则和诗化史书的文化表现。从创作者的角度而言,是通过动作编码的方式,围绕着某种表达意图和主旨,去表达某种意义,这种意义称之为意图意义;当作品完成之后,作品就成为独立于创作者的,一个携带意义的文本,也即是文本意义;当观众通过解码的方式,欣赏和观看的过程,即是对作品进行解释的过程,因而称之为解释意义,这一系列的过程,即艺术表现及文化传播的过程。这其中,解释意义不一定等同于意图意义,甚至可能产生歧义,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解构”与“建构”的范式是否统一,只有将具有“共识性”价值取向的符号因素进行规律重组,才能够达到意图意义——文本意义——解释意义三者相统一的作用及价值。如“解构”与“建构”范式不统一的话,就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文化传播与艺术价值的体现。犹如创作者可能想要表达的是一种某一民族庄重肃穆的存在状态,但在观众看来,则可能是欢乐的、戏谑的(见图1)。云南民族民间舞蹈从“乡野地头”走上舞台的受众接受也同样存在着解构与建构不统一的问题,因为民族民间舞蹈的动作体系更多的是生成于生产与生存的实践之中,与不同民族的生活与生存体验密切相关,而缺乏这种生活与生存体验的创作者,难以对动作符号进行有效的解读,因而难以理解所表达的意义之所在。就民族精神的提炼在本体层面来说,民族民间舞蹈的解构与建构必须要与民族自身的生存与生活体验,以及其独特的文化环境、人文情境相关联,因为动作本身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音乐、节奏、幅度、频率等共同形成表意的方式和手段,因此,这些民间舞蹈中的动作元素或者说是动作“符号”的撷取,必须建立在对该民族深层心理层面的理解,因为它反映的是该民族的文化及审美内涵。笔者通过对三个以傣族孔雀舞蹈素材为蓝本的代表性作品进行简要分析,以此厘清意图意义——文本意义——解释意义在舞蹈创作中的“共识性”建构(见图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族舞蹈学”学科建构的若干思考——从“非遗名录”舞蹈“进校园”谈起[J]. 于平. 民族艺术研究. 2018(01)
[2]德勒兹论“符号”与“本质”——从《差异与重复》到《普鲁斯特与符号》[J]. 张能. 文艺评论. 2017(02)
[3]双重传统下职业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历史困境[J]. 刘晓真,彭松. 舞蹈. 2016(09)
[4]民族主义视野下中国舞蹈的文化价值构建与认同——由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想起[J]. 仝妍. 舞蹈. 2015(06)
[5]解构的原意阐释与误读[J]. 胡功胜. 文艺理论研究. 2009(01)
[6]卸妆·《云南映象》[J]. 许锐. 艺术评论. 2004(06)
硕士论文
[1]舞台民间舞的审美现代性研究[D]. 黄海.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2
本文编号:3334075
【文章来源】:大理大学学报. 2020,5(01)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舞台民族民间舞蹈的“共识性”建构图示
当民族民间舞蹈进入创作语境中,其“符号化”元素的撷取与建构需要一定的规律性与规范化。“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被演绎的而不是被实证的,人们凭借语言、符号、意向、画面及其他社会工具再现他们所理解和所观察到的世界”[4]。对云南民族民间舞蹈而言,身体作为话语的表征形式,实际上是由价值信仰与权力和知识等建构的结果,曾经的民间歌舞充斥着当地伦理道德观念和自我教育的内容,在文字还未得到最广泛的运用之时,民间艺术是最为准确的生活法则和诗化史书的文化表现。从创作者的角度而言,是通过动作编码的方式,围绕着某种表达意图和主旨,去表达某种意义,这种意义称之为意图意义;当作品完成之后,作品就成为独立于创作者的,一个携带意义的文本,也即是文本意义;当观众通过解码的方式,欣赏和观看的过程,即是对作品进行解释的过程,因而称之为解释意义,这一系列的过程,即艺术表现及文化传播的过程。这其中,解释意义不一定等同于意图意义,甚至可能产生歧义,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解构”与“建构”的范式是否统一,只有将具有“共识性”价值取向的符号因素进行规律重组,才能够达到意图意义——文本意义——解释意义三者相统一的作用及价值。如“解构”与“建构”范式不统一的话,就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文化传播与艺术价值的体现。犹如创作者可能想要表达的是一种某一民族庄重肃穆的存在状态,但在观众看来,则可能是欢乐的、戏谑的(见图1)。云南民族民间舞蹈从“乡野地头”走上舞台的受众接受也同样存在着解构与建构不统一的问题,因为民族民间舞蹈的动作体系更多的是生成于生产与生存的实践之中,与不同民族的生活与生存体验密切相关,而缺乏这种生活与生存体验的创作者,难以对动作符号进行有效的解读,因而难以理解所表达的意义之所在。就民族精神的提炼在本体层面来说,民族民间舞蹈的解构与建构必须要与民族自身的生存与生活体验,以及其独特的文化环境、人文情境相关联,因为动作本身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音乐、节奏、幅度、频率等共同形成表意的方式和手段,因此,这些民间舞蹈中的动作元素或者说是动作“符号”的撷取,必须建立在对该民族深层心理层面的理解,因为它反映的是该民族的文化及审美内涵。笔者通过对三个以傣族孔雀舞蹈素材为蓝本的代表性作品进行简要分析,以此厘清意图意义——文本意义——解释意义在舞蹈创作中的“共识性”建构(见图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族舞蹈学”学科建构的若干思考——从“非遗名录”舞蹈“进校园”谈起[J]. 于平. 民族艺术研究. 2018(01)
[2]德勒兹论“符号”与“本质”——从《差异与重复》到《普鲁斯特与符号》[J]. 张能. 文艺评论. 2017(02)
[3]双重传统下职业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历史困境[J]. 刘晓真,彭松. 舞蹈. 2016(09)
[4]民族主义视野下中国舞蹈的文化价值构建与认同——由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想起[J]. 仝妍. 舞蹈. 2015(06)
[5]解构的原意阐释与误读[J]. 胡功胜. 文艺理论研究. 2009(01)
[6]卸妆·《云南映象》[J]. 许锐. 艺术评论. 2004(06)
硕士论文
[1]舞台民间舞的审美现代性研究[D]. 黄海.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2
本文编号:33340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3334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