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钱鼓舞在创作中的动作语汇探究 ——以作品《荔枝湾》为例
发布时间:2021-11-09 09:11
本论文阐述作品《荔枝湾》创作实践,通过对陆丰市新铺村钱鼓舞原始形态的现象观察与文化挖掘,对其进行动作语汇的舞台化创作。论证原生态舞蹈的动作语汇在舞蹈创作中如何转化为符合作品审美、语境的内容与形式。岭南地区素有“一湾江水绿,两岸荔枝红”的美好意境,笔者以作品《荔枝湾》的创作来诠释自己对岭南文化的认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当代艺术的手段将原生态舞蹈注入新的活力,延续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传统与当代接轨,呈现出当代岭南文化特色与时代风貌。
【文章来源】:北京舞蹈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1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笔者在该动作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将原动作路线中的平圆抖鼓改变为立圆抖鼓,并
在原生态钱鼓舞的素材中抽取六作品形象的新形态,以造型连接的方语汇,再通过顺序上的排列、重组形式切入。原始钱鼓舞的调度强调钱鼓平圆转动,在绕行一圈后于中心》在此段落中,领舞演员脚踩六条长演员双手持纱,以领舞为圆心,绕,领舞在圆心将钱鼓连续高高抛起动路线,通过抛鼓在空间上的层次意境相符合。
图 33图 43.从单纯动作的体验切入作品的第四段“踏浪”中,笔者以单纯动作的体验入手,一方面放大人物的内心情感,一方面将钱鼓道具的运用进行个人的艺术创作,增加钱鼓运动的方式与运动的轨迹。对钱鼓舞中的“转鼓”、“抛接钱鼓”等元素进行动作语汇上技巧化的处理。原始钱鼓舞表演中身体的运动规律较为单一,脚下多为“弓步”或“踏步”,手部动作的运动路线主要为平圆或立圆。笔者在此段的动作语汇设计中,对“转鼓”元素的运动路线进行多空间多角度的改变。原始“转鼓”元素转动路线为平圆,在“云步”或“踏步”上平面转动。笔者在动作路线的开发中让钱鼓以立圆的运动路线快速转动,并在立圆与平圆的运动中交替变化。肢体动作也由单一的“云步”或“踏步”发展为一系列极其丰富多变的步伐。原始的“抛接钱鼓”由于技术难度限制,多为原地抛接鼓或背身接鼓。笔者对“抛接钱鼓”这一动作语汇由原始单一“弓步”体态上抛接钱鼓两次发展为在不同的造型上连续高抛钱鼓,放大其技术性与审美性。此段群舞演员以两竖排的队形各执纱的一边,两人一组将长纱抛起并缓缓下落。长纱的抛落通过节奏的变化、层次的布局此起彼伏,领舞演员往返穿梭其中犹如被江水包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岭南舞蹈的当代发展与特色[J]. 曹蕙姿.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5(04)
[2]关于中国当代舞蹈“现代性”的思考——以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为例[J]. 仝妍.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5(03)
[3]中国民间舞的本质与价值认知[J]. 刘建. 民间文化论坛. 2014(06)
[4]试论现当代学院派民间舞创作的困境[J]. 郭磊.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3(03)
[5]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职业化架构[J]. 高度.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2(04)
本文编号:3485045
【文章来源】:北京舞蹈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1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笔者在该动作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将原动作路线中的平圆抖鼓改变为立圆抖鼓,并
在原生态钱鼓舞的素材中抽取六作品形象的新形态,以造型连接的方语汇,再通过顺序上的排列、重组形式切入。原始钱鼓舞的调度强调钱鼓平圆转动,在绕行一圈后于中心》在此段落中,领舞演员脚踩六条长演员双手持纱,以领舞为圆心,绕,领舞在圆心将钱鼓连续高高抛起动路线,通过抛鼓在空间上的层次意境相符合。
图 33图 43.从单纯动作的体验切入作品的第四段“踏浪”中,笔者以单纯动作的体验入手,一方面放大人物的内心情感,一方面将钱鼓道具的运用进行个人的艺术创作,增加钱鼓运动的方式与运动的轨迹。对钱鼓舞中的“转鼓”、“抛接钱鼓”等元素进行动作语汇上技巧化的处理。原始钱鼓舞表演中身体的运动规律较为单一,脚下多为“弓步”或“踏步”,手部动作的运动路线主要为平圆或立圆。笔者在此段的动作语汇设计中,对“转鼓”元素的运动路线进行多空间多角度的改变。原始“转鼓”元素转动路线为平圆,在“云步”或“踏步”上平面转动。笔者在动作路线的开发中让钱鼓以立圆的运动路线快速转动,并在立圆与平圆的运动中交替变化。肢体动作也由单一的“云步”或“踏步”发展为一系列极其丰富多变的步伐。原始的“抛接钱鼓”由于技术难度限制,多为原地抛接鼓或背身接鼓。笔者对“抛接钱鼓”这一动作语汇由原始单一“弓步”体态上抛接钱鼓两次发展为在不同的造型上连续高抛钱鼓,放大其技术性与审美性。此段群舞演员以两竖排的队形各执纱的一边,两人一组将长纱抛起并缓缓下落。长纱的抛落通过节奏的变化、层次的布局此起彼伏,领舞演员往返穿梭其中犹如被江水包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岭南舞蹈的当代发展与特色[J]. 曹蕙姿.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5(04)
[2]关于中国当代舞蹈“现代性”的思考——以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为例[J]. 仝妍.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5(03)
[3]中国民间舞的本质与价值认知[J]. 刘建. 民间文化论坛. 2014(06)
[4]试论现当代学院派民间舞创作的困境[J]. 郭磊.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3(03)
[5]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职业化架构[J]. 高度.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2(04)
本文编号:34850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3485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