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民族化”是中国芭蕾发展的必选项吗?

发布时间:2022-01-16 12:22
  在得天独厚的历史际遇下诞生的中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不仅是我国芭蕾艺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也是中国芭蕾民族化的成功实践。21世纪初,随着《大红灯笼高高挂》《牡丹亭》等大量民族化的中国芭蕾作品问世,不少学者开始反思借助芭蕾的表现形式并融入传统民族舞蹈来讲述中国故事的手段,以及强化与其他民族相区分的"中国"身份的芭蕾民族化路径。在国家层面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文化理念或许带给中国芭蕾新的思考与不同选项——打住"民族化"脚步,立于"国际化"视野,探索具有中国传统身体观的叙事方式。 

【文章来源】:艺术评论. 2019,(12)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一、中国芭蕾“民族化”之缘起
二、中国芭蕾“民族化”的逻辑矛盾
    (一)按照逻辑定义,芭蕾已经是“民族化”了的艺术
    (二)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民族化”概念与芭蕾艺术精神相矛盾
    (三)中国传统舞蹈语言与创作手法芭蕾化式的“民族化”,无法契合芭蕾身体语言的根本气质
三、中国芭蕾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一)逻辑起点——国际化的视野
    (二)实践路径——身体叙事的中国化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一个人类学家的视角:芭蕾是民族舞[J]. 凯阿里伊诺霍牟库,刘晓真.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6(03)
[2]“芭蕾复兴”好吗——“民族化”的悖论[J]. 李杰明.  福建艺术. 1996(06)

博士论文
[1]论巴兰钦新古典主义芭蕾之“新”[D]. 刘厦静.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4



本文编号:35926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35926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9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