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排“说”舞
本文关键词:反排“说”舞,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舞蹈通常可解释为人类运用身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创造性活动的一种文化形式。舞蹈与文化密不可分。与民俗学家和舞蹈文艺工作者不同的是,人类学家不仅关注舞蹈的动作形态,更关心舞蹈的行为和在各种情境下的意义。对民间舞蹈的分析不可从相关的文化情境中剥离开来。 本篇将反排木鼓舞纳入更广泛的文化情境之中,,通过考察反排木鼓舞动作语汇、曲式结构、肢体符号与反排苗族的宇宙观、时空观、价值观、族群认同、历史记忆、生计方式等各方面之间的文化逻辑关系,从而总结出反排木鼓舞动作是当地生态环境、地理条件、信仰系统、仪式行为、审美认知的结构条件下与反排人能动创造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艺术样式,也是反排人族群与族源、迁徙与历史、民族认同、历史记忆、苗族文化的表征和展现。 在研究方法论上,运用艺术人类学、舞蹈人类学和文化表征相关理论,一方面强调对民间舞蹈艺术整体性描述和语境化诠释,将反排木鼓舞各部分细节性的材料在更广大的语境和历史传统中进行阐释。对反排木鼓舞的动作语汇、舞段、舞句以及身体运动方式和力效等艺术形式与技术层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另一方面强调对民间舞蹈更广泛的社会意义的理解和对其象征意义的深度阐释。在将反排木鼓舞与反排人的文化观念、行为方式、历史记忆、文化再生产并置的同时,对反排木鼓舞动作背后所蕴藏的深层的社会文化意义和反排木鼓舞在各种情境下象征意义的流变进行深刻的揭示与阐释。 在研究方法上,本人充分运用人类学的参与观察法,融入当地人生活,跟民间艺人学习,灵活地运用观察与参与的双重角色对反排木鼓舞进行了深入地调查。更为特别的是,我尝试运用拉班理论和分析方法,对反排木鼓舞进行了描述与“力效”分析。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引起更多人对拉班的了解和重视。 总之,本篇诸多理论与方法的结合,其目的是把舞蹈作为理解地方文化的一个重要视角和维度,最终引领到究竟该如何理解当代社会中作为过程的艺术和文化再生产等人类学的基本问题的思考和解答上。
【关键词】:反排木鼓舞 拉班舞谱 力效分析 情境 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J70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7
- 目录7-9
- 导论9-22
- 一、研究缘起9-10
- 二、研究状况10-18
- 三、论文思路与研究方法18-22
- 第一章 反排木鼓舞的民族志背景22-38
- 第一节 田野点概述22-31
- 一、反排寨的基本情况22-24
- 二、反排人的历史记忆24-26
- 三、反排人的信仰26-28
- 四、反排人的日常生活28-31
- 第二节 反排木鼓舞的人文空间31-38
- 一、反排木鼓舞源起31-32
- 二、迁徙历史与舞蹈32-34
- 三、反排木鼓舞的现实常态34-38
- 第二章 仪式中的反排木鼓舞38-60
- 第一节 鼓、鼓社与祭祀38-51
- 第二节 祭祀活动中反排木鼓意义的阐释51-57
- 第三节 情境的转化和仪式舞蹈的变迁57-60
- 第三章 反排木鼓舞的叙事系统60-84
- 第一节 反排木鼓舞动作形态、力效分析与鼓点节奏分析60-68
- 一、反排木鼓舞动作元素描述与分析60-63
- 二、反排木鼓舞动作的力效(Effort-shape)分析63-66
- 三、反排木鼓舞的鼓点节奏分析66-68
- 第二节 反排木鼓舞的叙事结构与意义68-78
- 第三节 舞蹈风格与精神气质78-84
- 第四章 反排木鼓舞的象征性意义与阐释84-103
- 第一节 我是反排人85-89
- 第二节 我们从哪里来?89-91
- 第三节 反排何以独特?91-98
- 一、极度夸张92-93
- 二、同边顺手93-95
- 三、反排之美95-98
- 第四节 文化的表征98-103
- 结语103-106
- 一、强调对民间舞蹈艺术整体性描述和语境化诊释103
- 二、强调对民间舞蹈更广泛的社会意义的理解和对其象征意义的深度阐释103-104
- 三、运用拉班舞谱对反排木鼓舞的详细描述和“力效”分析104
- 四、本篇也想通过反排木鼓舞这一调查个案说明:人类学家是能为舞蹈研究作出 独特贡献的104-106
- 参考文献106-110
- 附录: 图片资料110-116
- 后记116-11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17-11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玉;;国外舞蹈保存的经验与启示[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宋;人虽逝,艺不可绝[N];人民日报;2006年
2 王学信;一个不倦的舞者——戴爱莲[N];中国档案报;2006年
3 记者 武翩翩;要继承她为人从艺的精神[N];文艺报;2006年
4 解波;戴爱莲:大爱无我,大爱无边[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5 南京日报记者 邢虹;戴爱莲:永不停顿的舞者[N];南京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郑文丰;朴实是最好的特色[N];贵阳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单三娅;为艺术,为祖国[N];光明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吴月辉;清荷随风去 香气驻人间[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9 杨文斌;诗意栖居上郎德[N];中国民族报;2011年
10 刘桂妹 特约记者 吴伟;台江打造一流苗族文化旅游圣地[N];贵州民族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车延芬;从舞谱到舞蹈[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黄兰;苗族反排木鼓舞之教材初探[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郭茜;苗族反排木鼓舞的传承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3 陈正府;反排“说”舞[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向本涛;人体动作的科学记录法[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5 时黛;德尔萨特表情体系及其对舞蹈教育的启示[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高敏;论戴爱莲“人人跳”的价值及其推广意义[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反排“说”舞,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93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379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