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弯”体态形成的文化背景与地域特征分析
本文关键词:“三道弯”体态形成的文化背景与地域特征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就人数最多、受众最广的汉族而言,,就有胶州秧歌、海阳秧歌、鼓子秧歌、东北秧歌、陕北秧歌、河北地秧歌、安徽花鼓灯、云南花灯等舞蹈形式。按地域特征,我们也可将其大致归类为“南灯北歌”。 无论是“南灯”亦或是“北歌”,每一种舞蹈形式都有其特定的风格与特点,进而形成丰富独特的舞蹈姿态。“三道弯”就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最为突出的风格特色之一。本研究将以南北方汉民族民间舞蹈安徽花鼓灯和胶州秧歌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三道弯”体态为切入点,利用访谈、观察、理论分析等方法,对比分析其“三道弯”体态形成的文化背景与地域特征,以探究文化地域因素对舞蹈形态及动律形成的影响程度,并最终将研究结果应用于实践,指导舞蹈教学及表演。 研究结果表明,“三道弯”舞姿的形成受文化背景及地域特征的影响,其中,舞蹈道具、审美意识、舞蹈动律、生理结构都是影响“三道弯”形成的文化因子,而汉族农耕源头及南北地理位置又从地域地理上影响着汉族民间舞蹈的舞姿。明晰这些积淀深厚的人文及地域特色,对于我们提高教学训练效果、保护民间舞蹈精髓,都是颇有裨益的。 本论文旨在探究不同文化地域特征所映射出的不同的舞蹈形态,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发展传承特点,并探讨两个不同的舞蹈形式在同一舞蹈体态上所折射出的内在涵义,从而多层次全方位的探究舞蹈文化与舞蹈形态的关系。
【关键词】:三道弯 文化 地域 胶州秧歌 安徽花鼓灯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722.2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3
- (一) 问题的提出8
- (二) 研究对象及其意义8
- (三) 研究现状8-11
- 1 胶州秧歌9
- 2 安徽花鼓灯9-10
- 3 三道弯10-11
- (四) 研究方法11-13
- 1 文献资料法11
- 2 访谈法11
- 3 观察法11
- 4 理论分析法11-13
- 一 “三道弯”体态的历史由来与变迁13-25
- (一) 胶州秧歌13-19
- 1 胶州秧歌的起源13-14
- (1) “沿途卖唱起源”说13
- (2) “宋观炜清代起源”说13
- (3) “海运起源”说13-14
- (4) “宋元起源”说14
- 2 胶州秧歌表演形式的演变14-15
- 3 “三道弯”体态的历史演进15-19
- (1) 民间传承15-16
- (2) 教学训练16
- (3) 创作表演16-19
- (二) 安徽花鼓灯19-25
- 1 安徽花鼓灯的起源19-20
- (1) “口传神话”说19
- (2) “汉代乐舞”说19-20
- (3) “宋代民俗”说20
- 2 “三道弯”体态的历史演进20-25
- (1) 民间传承20-21
- (2) 教学训练21-22
- (3) 创作表演22-25
- 二 “三道弯”体态形成的文化背景分析25-37
- (一) 直接原因——舞蹈道具的使用25-27
- 1 胶州秧歌的道具与三道弯体态25
- 2 安徽花鼓灯的道具与三道弯体态25-27
- (二) 内在原因——中国传统审美意识的影响27-29
- 1 中国传统审美意识的内涵27-28
- 2 胶州秧歌的“划圆动律”与三道弯体态28-29
- 3 安徽花鼓灯的“划圆动律”与三道弯体态29
- (三) 外在原因——舞蹈动律的规范29-34
- 1 “三道弯”体态与舞蹈动律29-32
- (1) 胶州秧歌29-31
- (2) 安徽花鼓灯31-32
- 2 不同民族民间舞蹈动律与体态对比分析32-34
- (四) 生理原因——人体解剖结构的构成34-37
- 1 从人体解剖学角度看女性“三道弯”的体态塑造34-35
- 2 “三道弯”体态对女性审美思想的诠释35-37
- 三 “三道弯”体态形成的地域特征分析37-44
- (一) 汉族农耕源头对“三道弯”体态的影响37-39
- 1 有节奏的弹性劳作模式37-38
- 2 有内容的农耕生活载体38-39
- (二) 南北环境地形对“三道弯”体态的影响39-44
- 1 齐鲁儒学精神对胶州秧歌“三道弯”体态的影响39-41
- (1) 齐鲁地理位置40-41
- (2) 儒学精神源头41
- 2 楚汉道家思想对安徽花鼓灯“三道弯”体态的影响41-44
- (1) 楚汉地理位置41-42
- (2) 道家思想源头42-44
- 结语44-45
- 致谢45-46
- 参考文献46-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晓青;黄淮花鼓秧歌与安徽花鼓灯的同源考辨[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2 曹平;关于地域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特性与内涵[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3 靳苗苗;浅析海洋秧歌与胶州秧歌女角动态差别[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4 李雪梅;地域舞蹈与生态环境——试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地理特征[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谢克林;从花鼓灯的保护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体系的构建[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潘丽;;论花鼓灯的形态特征与表演程式[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7 潘丽;;花鼓灯的文化内涵解读[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8 张蔚;;山东三大秧歌仪式性的传承转向[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9 黄斯;;胶州秧歌“8”字圆的文化探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孙晓燕;;浅析“三道弯”在民间舞中不同的动态特征[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蔚;闹节—山东秧歌的仪式性与反仪式[D];上海戏剧学院;2007年
2 潘丽;花鼓灯的现时调查与保护的思考[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赵娜;山东胶州秧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辕;安徽花鼓灯艺术的发展轨迹与传承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3 朱济光;论山东三大秧歌在当代的新视野[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陈琳琳;安徽花鼓灯“冯派”舞蹈艺术考察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5 曹宁;安徽花鼓灯运行形态及现象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本文关键词:“三道弯”体态形成的文化背景与地域特征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92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379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