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舞蹈的交融渗透及其舞蹈功能的变迁
本文关键词:中国古代舞蹈的交融渗透及其舞蹈功能的变迁
【摘要】:时间和空间区域的差别性造成了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在表现过程中的差异性。自此中国古代舞蹈艺术也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开始了异样的发展历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诸舞蹈艺术没有任何共性而言,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则从宏观角度深入论证了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交互渗透性以及在此基础上所折射出的舞蹈功能的变迁。
【作者单位】: 内江师范学院校团委艺术教育中心;
【关键词】: 古代舞蹈 交融 功能 变迁
【分类号】:J709.2
【正文快照】: 中国舞蹈艺术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肢体语言艺术,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充分融合了每一时代所具有的文化与审美特征,然而,在每一时期、每一区域所表现出的特征又存在很大的差别性。但是从中国舞蹈艺术发展的历程来看,又有一定的共性而言,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则从宏观角度深入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罗雄岩;论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类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2 许薇;中国现代舞走向的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2000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琳;;民族民间舞教材使用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2期
2 崔海慧;试析舞蹈编导的艺术构思[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罗雄岩;论“动态切入法”的理论与操作[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肖灵;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5 宁治;;浅论中国古典舞的现代教学意识——身韵与剧目课程关系[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6 汤旭梅;;舞剧《雷和雨》对《雷雨》的解构与创生[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7 王昕;;浅析斯琴塔日哈蒙古族舞蹈教材的构建特征[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8 金秋;;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创作的发展状况及前沿[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张媛;;论“学院派”舞蹈创作的发展动因[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王昕;;职业化中国民族民间舞本质的反思[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罗秋怡;;开展校园舞蹈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A];2007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韶钧;舞龙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2 高仙玉;中国朝鲜族舞蹈与韩国民族舞蹈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慕羽;改革开放后中国(内地)舞蹈创作与政治文化之关系,,1979~2006[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4 黄俊亚;竞技性艺术体操成套动作编排理论及应用模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5 许薇;舞剧叙事性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6 邹之瑞;新中国芭蕾舞史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7 江东;中国古典舞发展历程之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8 段妃;新中国第一代舞蹈表演艺术家个案研究及对舞蹈表演训练的探索[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9 丁翠苓;台湾高等舞蹈专业教育发展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张蓓蓓;宋代汉族服饰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曼姝;胶州秧歌的传统与现在[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长海;上海市普通高校开设舞龙运动选修课程的可行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傅丽娜;幼师舞蹈教学创新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作用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汤其林;普通高校公共舞蹈课“2+3”立体教学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肖洪波;普通高校舞龙课程设置的理论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6 李娇璐;探究中国戏曲艺术对中国舞蹈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贞;曹尔瑞少儿舞蹈创作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余盛祥;论伊莎多拉·邓肯舞蹈艺术的生命精神[D];河南大学;2011年
9 何乐乐;论宋代“队舞”对唐代宫廷舞蹈的继承与发展[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晓君;论《六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雪梅;地域舞蹈与生态环境——试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地理特征[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建华,潘光伟,黄海;近代以来日本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变迁[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2 吴琼;新疆城镇少数民族家庭观念的变迁[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董秀团;;歌唱与生活:大理剑川白族调的社会功能及其变迁[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8期
4 覃世琦;;水族端节仪式、功能与变迁微探[J];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06期
5 吴萍萍;郑瞳;;地戏面具的功能与审美变迁[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6期
6 罗星;;川南苗区踩山节浅析——四川省叙永县后山镇河源村个案研究[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年12期
7 龚德全;;30年来贵州世居民族岁时节日文化研究综述[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李R
本文编号:5801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580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