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社会舞蹈及其创作流变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1 03:22

  本文关键词:社会舞蹈及其创作流变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社会舞蹈 舞蹈创作 创作流变


【摘要】:从人类建立的第一个共同体——原始社会开始,舞蹈便以“社会”这种共同体为前提而存在,原始社会时期的舞蹈即可认作是最早的社会舞蹈。1987年,我国首次提出“社会舞蹈”一词后,群众性舞蹈活动便以全新的身份获得了生命力,直至今日,社会舞蹈依然伴随着百姓的生活,并以不可估量的速度蓬勃发展。社会舞蹈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伴随着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是一种为满足精神需要而主动参与的艺术实践活动。社会舞蹈的创作是群众对世界上客观事物的想法、认识、情感的审美生产,是将人体动作作为表现精神世界的工具,用肢体形态反映社会文化,将人的精神世界进行物化的一种方式。本文以社会舞蹈及其舞台表演舞蹈在创作方面发生的嬗变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论述和分析:第一部分:宏观上从社会舞蹈这一文化现象入手,阐述了社会舞蹈概念的起源、构成因素以及分类方式。同时,以民族传统文化、都市流行文化、公共规范文化为切入点,对社会舞蹈渗透出的文化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时代、社会环境以及新媒体对社会舞蹈的影响,从而对社会舞蹈产生清晰地认知。第二部分:微观上选取社会舞蹈中具有代表性的舞台舞蹈作品为研究对象,以创作的视角分别从舞蹈素材、动作语汇、舞蹈形象、审美特征四方面入手,对多年来社会舞蹈编创发生的嬗变进行深入研究。纵观社会舞蹈的发展历程,对本土民间舞蹈的延续,对异国舞蹈的吸收与借鉴,大大丰富了社会舞蹈的创作素材。在动作语汇的编创中,摒弃了“范式”、“样板”的固定模式,更新为“自由”、“随兴”的肢体语汇。社会舞蹈创作从群众中来,又回归于大众,塑造的平民布衣形象越来越接地气,真正体现了社会舞蹈的群众性、平民性。当今的社会舞蹈审美观念已从“激进”转向“和谐”,这种“尚和观”影响着当今社会舞蹈的创作,使之成为一种以“和谐的美”作为文化标识的群众审美活动。第三部分:回顾社会舞蹈创作在几十年来发生的变化,总结在创作、表演中表现出的较为稳固的全民性、自娱性和普及性特征,并探寻社会舞蹈发展历程中在舞蹈创作和表现方式等方面出现的种种问题。
【关键词】:社会舞蹈 舞蹈创作 创作流变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704
【目录】:
  • 论文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9
  • 一、选题缘由及目的意义7
  • 二、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7-8
  • 三、研究现状8-9
  • 第一章 社会舞蹈的当代考察9-21
  • 第一节 社会舞蹈概念的解读9-15
  • 一、“社会舞蹈”的界定9-11
  • 二、社会舞蹈的框架类型及组织机构11-15
  • 第二节 社会舞蹈渗透出的文化特征15-17
  • 一、民族传统文化在社会舞蹈活动中得到彰显15-16
  • 二、都市流行文化在社会舞蹈活动中获得释放16
  • 三、公共规范文化在社会舞蹈活动中博得宣扬16-17
  • 第三节 社会舞蹈勃兴的原因17-21
  • 一、时代造就社会舞蹈17-18
  • 二、社会环境影响社会舞蹈18-19
  • 三、新兴传播媒介对社会舞蹈兴盛的助推作用19-21
  • 第二章 社会舞蹈编创的历史嬗变21-34
  • 第一节 社会舞蹈素材的螺旋式更新——从“土”到“土洋”结合21-26
  • 一、本土民间舞蹈在社会舞蹈创作中的扎根21-24
  • 二、外来舞种对社会舞蹈创作素材的丰富与创新24-26
  • 第二节 社会舞蹈动作语言的变革——从“样板”到“自由”26-30
  • 一、社会舞蹈“样板式”动作的过渡26-28
  • 二、当今社会舞蹈中的舞台舞蹈在动作语汇上呈现的“自由感”28-30
  • 第三节 社会舞蹈形象的嬗变——从“革命英雄”到“平民布衣”30-32
  • 一、“革命英雄”形象的历史必然30-31
  • 二、“平民布衣”形象的社会需要31-32
  • 第四节 社会舞蹈审美特征的嬗变——从“以激进为美”到“以和谐为美”32-34
  • 一、革命岁月以激进为美的社会舞蹈审美观32-33
  • 二、和平年代以和谐为美的社会舞蹈审美观33-34
  • 第三章 方兴未艾的社会舞蹈:当代社会舞蹈创作的特征及面临的问题34-39
  • 第一节 当代社会舞蹈的特征34-36
  • 一、社会舞蹈的全民性34-35
  • 二、社会舞蹈的自娱性35
  • 三、社会舞蹈的普及性35-36
  • 第二节 当代社会舞蹈发展中出现的问题36-39
  • 一、社会舞蹈动作语汇呈现的两极化36-37
  • 二、社会舞蹈创作手法的两极化37-39
  • 结语39-40
  • 致谢40-41
  • 参考文献41-43
  • 作者简介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恩常;;景颇族原始习惯规范的蜕变[J];思想战线;1983年06期

2 朱道莲 ,冯玉生;音乐中的想像与情感体验[J];文化时空;2003年11期

3 王琳;;论原始美术的起源[J];才智;2009年33期

4 孙淼;民族融合与周秦文化的发展[J];宝鸡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5 舒言;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的乐舞活动[J];国际音乐交流;1995年02期

6 庄晚芳;;茶的始用及其原产地问题[J];农业考古;1981年02期

7 徐思民;;精神慰藉与原始艺术[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1991年03期

8 曹翠云,姬安龙;略谈苗族的语言与文化[J];贵州民族研究;1991年03期

9 冷天放;宗教与“南笼起义”[J];贵州民族研究;1992年01期

10 顾华,陈德宝;浅谈先楚时期的古陶[J];中国陶瓷;198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田宇瑛;张维波;;古代石器及对古砭石疗法的再认识[A];中国针灸学会砭石与刮痧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艳;社会舞蹈及其创作流变问题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5年

2 熊煜;中国陶塑艺术特征的初探及历史文化意义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6540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6540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d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