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白店秧歌课堂教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山西白店秧歌课堂教学研究
【摘要】:秧歌是一种颇具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在我们国家北方区域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同时其种类纷繁复杂,地区不同其舞蹈的特点也各有千秋。山西有着历史悠久的晋文化传统,较为显著的地域性和独特的民风习俗,其民间舞蹈在潜移默化中深受其影响而异彩纷呈,迄今为止,大约还保留着二百余种民间舞蹈。山西民间舞蹈种类繁多,长期以来艺术工作者是以文化区域性的划分对其进行研究,主要可分为三个区域:晋北踢鼓子秧歌,它同时结合了我国蒙、汉两个庞大民族的文化特点,以此构成了一类兼容开放的舞蹈艺术;在我省的晋中地区,左权小花戏是当地的主流秧歌形式,因此有“一小二花三有戏”此类说法;晋南以鼓舞为代表,其舞蹈种类丰富多彩,诸如万荣、翼城花鼓,威风锣鼓,白店秧歌等,体现了中原文化的精神风貌和幽默质朴的特色。白店秧歌是晋南地区颇具特色的一种民间舞蹈,在晋南民间舞蹈中,它与其他地方秧歌舞不相上下,必有其独特之处。白店秧歌流传在侯马市白店村,舞蹈表演形态独特,有专业的白店秧歌表演队。它的唱词简易,唱腔优美,动作很有特色,尤其伞头的道具最独特,舞蹈动律中含有“傩舞”的韵味,场图及队形变化简单、传统。身为晋南人,本人想对家乡本土的非物质文化及民间舞蹈作一研究,探寻白店秧歌的价值所在。本人通过采风学习取得较为全面的一手资料,与文献资料相互补充,为白店秧歌的研究提供更充足的理论依据。本人以白店村老艺人口述的历史传说作为基础,结合其他艺术前辈提供的文字、图像及影像资料,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的融合,更具说服力。目前来说,白店秧歌至今还未形成系统的舞蹈训练体系,本人秉承“从原生态场院民俗舞的舞蹈形态向学院民俗舞转化的发展走向”这一思想,试将白店秧歌民间舞蹈带入课堂,填补它在教学训练中这一空白,拓宽其研究空间,使白店秧歌日渐完善,得以更好地继承与发展。从整体上讲,本文可以系统的划分为六个部分,包括引言、四个章节以及结语。在引言部分,笔者介绍了本篇论文课题的探讨价值、研究方向和运用的分析方法以及最终得出的结果。在第一章节中,笔者详尽的论述了白店秧歌的具体地理条件、历史特点等层面的内容。第二章的内容涉及到秧歌表演中的服饰和道具的特点;传统曲牌;队形图及场图。第三章是白店秧歌舞蹈动律特征分析,对人物角色进行逐个分析。第四章论述了白店秧歌在现阶段的研究状况。一、采风学习及元素动作提取,二、白店秧歌课堂教学研究(组合编创)。结语综述了白店秧歌教学研究的价值,及些许思索。本文站在舞蹈形态学的角度,以对白店秧歌舞蹈本体的研究为切入点,希望能更深层次的剖析白店秧歌的特点,探寻其研究价值,从而编创出具有代表性的白店秧歌教学组合,使其日渐完善。
【关键词】:白店秧歌 风格特征 舞蹈形态 课堂教学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722.211-4
【目录】: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引言12-15
- 1. 白店秧歌的研究目的和意义12
- 2. 白店秧歌的研究现状阐述12-13
- 3. 白店秧歌的研究方法和内容13-15
- 第一章 白店秧歌概况15-18
- 1.1 白店秧歌的地理环境15-16
- 1.2 白店秧歌的历史渊源16-18
- 1.2.1 有关书籍的介绍16-17
- 1.2.2 民间传说17-18
- 第二章 白店秧歌艺术表演形式18-25
- 2.1 白店秧歌表演形式概述18-19
- 2.2 独特的道具及舞蹈服饰19-20
- 2.3 传统的队形图及场图20-21
- 2.4 传统曲牌21-25
- 第三章 白店秧歌舞蹈动作及动律特征分析25-27
- 3.1 舞伞者25
- 3.2 鼓手25-26
- 3.3 击锣者26
- 3.4 拍镲者26-27
- 第四章 白店秧歌课堂教学研究27-42
- 4.1 白店秧歌采风学习及元素动作提取27-28
- 4.2 白店秧歌单一组合展示28-33
- 4.3 白店秧歌课堂教学研究33-42
- 4.3.1 上身舞姿训练组合33-37
- 4.3.2 基本步伐训练组合37-39
- 4.3.3 体态动律训练组合39-42
- 结语42-44
- 参考文献44-45
- 附录145-51
- 附录251-52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2-53
- 致谢53-54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54-55
- 承诺书55-56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宾昕;;民间戏班的人类学探析——以广西全州县红洲农民“鸳鸯”戏班为个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9期
2 潘丽;;论花鼓灯的形态特征与表演程式[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杨云;;试论万荣花鼓的文化特征与审美旨趣[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郭慧娟;;关于从太谷秧歌中提取舞蹈动作元素的探讨[J];沧桑;2011年03期
5 沈轶;;舞蹈《媒婆》中“丑”的审美特征[J];大舞台(双月号);2009年05期
6 梁晓玲;;朔州踢鼓子秧歌探究[J];大舞台(双月号);2009年06期
7 王义彬;论凤阳歌的传播与影响[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张勇华;;江西宁都中村傩戏研究——一项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田晓黎;;日本能乐文化研究——从文化记忆的角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8期
10 李跃忠;诸葛元元;;戏曲舞台中的口彩语内容探析[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易红霞;;粤剧在城市、乡村和海外唐人街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策略[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子;家园的踪迹:全球化上海的剧场与艺术空间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宏岩;在乡土与高雅碰撞中再生[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崔鸿飞;从民间艺术到文化遗产[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王丹;个人·家·社会[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樊传庚;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6 潘丽;花鼓灯的现时调查与保护的思考[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7 王学锋;贾村赛社及其戏剧活动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8 孙红侠;二人转戏俗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9 黎力;否定之否定:长阳土家族“跳丧”仪式的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8年
10 郑素华;审美教育行为特征的人类学探析[D];复旦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浩成;地域形象的载体[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汤顺霞;苦水高高跷及其二月二龙抬头社火的调查[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程波涛;樊粹庭豫剧改革初论[D];河南大学;2011年
4 杨秀娟;皮影艺术在现代动画中运用的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年
5 刘震星;论南昌采茶戏的唱腔艺术[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6 温群荻;宁都民间戏班探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0年
7 霍陶纯;永年西调的调查与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8 范月;城市户外公共观演空间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王畅;从精神分析美学角度对二人转的阐释和思考[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10 黄建新;源自原生态舞蹈的高校教材探索[D];山西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983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798388.html